当前位置:卡车网> 资讯 > 卡车 > 重卡新闻 >

中国重汽马纯济 承担起“中国制造”的责任与使命

  掌舵这家大型国企14年间,无论是自主创新,让濒危大型国企起死回生,还是通过资本运作,带领中国重汽成功上市,抑或是与曼合作,引领企业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责任与使命,成为他带领整个企业转型的原始动力。而今,面对“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新时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国重汽又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机会?

  中国制造的出路在哪里?

  如果说,吴晓波文中的“马桶盖效应”,让人们不得不反思中国制造核心技术的缺失,以及由此引发的实体经济窘境。“中国制造2025”,则代表了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和路径选择。

  当历史与未来在传统制造业代表,汽车行业上汇聚时,山东省人大代表,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显然有着更为深刻的领悟。在此之前,他曾连续多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为行业发声。

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
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

  “如果不能够抓住这次机会,通过提升,实现质的变化,中国制造业就没有希望。如果解决这个问题,一通百通,我们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马纯济的话掷地有声。

  他对于自立自强的解读:产品的开发能力强,企业自我进步能力强,整体民族素质的提高。而绝非“态度强,声音高”。

  年逾60岁的马纯济,有着浓重的家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点,在鲁商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在行业人士理解中,他们在国和家的理解上,完美而统一。尤其是当企业做到一定规模、一定地步的时候,他会更多承担相应的责任。

  于马纯济,这是个中肯的评价。

  掌舵这家大型国企14年间,无论是自主创新,让濒危大型国企起死回生,还是通过资本运作,带领中国重汽成功上市,抑或是与曼合作,引领企业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责任与使命,成为他带领整个企业转型的原始动力。

  这是一个大型国企涅槃重生,华丽蝶变的过程。解决了生存与发展问题后的中国重汽,在“二次创业”初见成效后,正在努力实现与国际巨头同台竞争的梦想。

  2014年,对于重卡行业是艰难的一年,中国重汽销量却逆势增长10.5%。今年前两个月,在整个行业大幅下滑中,这家企业仍然保持了较好发展势头。 “之所以能够在行业里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关键在于我们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接受《汽车人》独家专访时,马纯济深有感触道。

  “有人说重汽运气好,我说不是运气好,前几年我们就开始研究国家的规划,从大气污染治理到节能减排总目标的实现,都进行了仔细研究。”马纯济将中国重汽的“好运气””归根于紧跟国家大形势,找到企业前进的方向。

  而今,面对“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新时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国重汽又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机会?

  带领这家地处山东济南的商用车企业,马纯济希望以更体系化、更能稳健的方式,抵达他的世界级商用车梦想。

  占据技术高地

  “马书记命好,你这个企业命好。”这是马纯济不止一次听到的声音。

  去年年底,国家执行国四、国五新标准,中国重汽引进的曼技术正好符合标准。这一先发制人的举动让不少人感叹艳羡。

  真正的变化,始终要比外界看到的层次要深很多。马纯济深信,未雨绸缪,方能防患于未然。

  今天的成果源于多年前的决心。“5年前,我们搞了二次创业,6年前,就实现了产品技术换代升级。”

  2010年,卡车市场在高歌猛进后,2011年进入深度调整期。

  面对新形势、新环境,中国重汽发起“二次创业”予以应对。从过去追求速度、规模、数量,转变成追求质量、效益、品牌的内涵式增长。目标是,“十二五”末,产品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经过几年的调整,中国重汽由过去单一的工程车、重型车,调整为1/3工程车、1/3道路用车、1/3城市专用车。在重型车中,水泥搅拌车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消防车市场占有率40%以上,工程用车仍然达到30%以上。

  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的同时,中国重汽还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我们和德国曼公司合作,把21世纪最新的技术引进来,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使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马纯济自豪地说。

  2009年7月15日,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公司全面启动战略合作。在这次合资中,曼获得了中国重汽(香港)25%加一股的股权,中国重汽在得到曼众多先进的技术的同时,还占据着绝对控股地位。

  根据协议,中方从外方引进的曼TGA将放在重汽集团济南商用车公司生产,中国重汽在深交所A股上市的卡车股份公司,短期内组合HOWO-A7底盘系统和曼D20、D26发动机,开发新一代提升性卡车,中长期把消化吸收的曼TGA技术应用到重汽自主品牌产品上,提升公司的基础研发平台。

  历经4年多消化吸收,2013年1月和4月,代表着曼技术平台的中国重汽产品SITRAK和HOWO-T系列产品相继投放市场。

  前者是,中国重汽在同步引进德国MAN公司世界先进技术、工艺流程、品质监督、生产管理理念的基础上生产的高端合资重卡,定位于国际先进技术的中国制造,旨在实现对高端进口重卡的替代。

  后者是采用曼技术、利用和德国曼相同的生产设备、采用德国曼相同的出厂检验标准,结合中国国情生产的新一代产品,将占领中高端市场。作为中国重汽与曼合资后的第一款高端重卡,汕德卡C7H采用德国曼技术MC11/13发动机,B10寿命可达150万公里,发动机使用寿命行业最长。

  这个数字是国内同类机型的5倍。在马纯济看来,差3万公里这叫差距,现在行业是30万公里,中国重汽把发动机寿命提高150万公里,这就是行业高不可攀的质量标准。

  这背后是,从材料到设计工艺,再到制造水平的全面提升。从发动机材质上看,国内首次使用蠕墨铸铁,强度更高、硬度更好,又兼顾稳定性,有效解决了国内其他同类机型售后故障较高的难题。

  中国重汽要做的事情,远非是占居市场优势,独领风骚这么简单。在马纯济对于中国重汽的寄望,是成为引领行业标准的一流企业,为行业创造可借鉴的参考,继而推动行业整体进步。

  事实上,从黄河牌、斯太尔、HOWO豪沃、到与曼合作,中国重汽每一次都以“重卡领军者”的身份,实现着技术的升级换代。在这个过程中,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已经成为中国重汽成长壮大路径。

  与曼合作后,新产品的投放一方面可以提高重汽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应对排放升级后,重卡市场将出现市场结构上移。这是中国重汽在新一轮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不仅带来强劲的成长动力和效益潜力,也将引领中国重卡行业技术的升级换代,提升民族重卡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这将大大缩短中国重汽抢占重卡第一高地、进军国际市场的进程。[page]

  曼技术+智能化

  用中国重汽总经理蔡东的话说,与曼合资,中国重汽正在践行一条从德国创造到中国制造直至中国创造的发展之路。

  质量无疑是悬挂在重汽人头上的利剑。“只有把控好质量,才能让重汽与曼的合资在中国生根,形成源源不断的战斗力。”

  与德国制造一样,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对于品质要求的执着,誉满全球。遵照一丝不苟的制造工艺和严谨务实的制造理念,他们对产品的严谨“超乎想象”。来自曼的工作人员,严格把控生产线上每道质量门,只要不合格,绝对不对外释放产品。

  “即使平时大家很轻松的在一起探讨,碰见产品质量问题,德方就会露出不管情面的一面。”马纯济对此深有感触。

  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例子。他每年都要与德国合作伙伴进行一次会谈,了解对方诉求。往往一见面,对方就会直接提出问题,生产过程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质量问题,服务质量还有哪些地方亟需提升。

  类似的情况,在双方合作初期,较为常见。尽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样的交流方式,大家还是觉得不舒服。于是,马纯济就建议:明年开会换一种模式,大家先谈新项目,然后再说问题。

  讲述这样一个小例子,马纯济的用意是,与保持质量一致性同样艰难的,是改变一个民族固有的习惯。而这,却关乎中国制造的未来。

  就中国重汽而言,从过去追求速度、规模、数量,转变成追求质量、效益、品牌,这个企业已经用了五年时间。这五年来,尽管企业转型已经初见成效,但马纯济看来,距离国际一流企业的制造水准还有不少的差距。“五年的时间只是转变了一个观念,行动还远远不够。”他谦虚道。

  在“十二五”期间,马纯济希望中国重汽达直接对标欧美重卡最高水平,在品质这一相对薄弱环节进一步提升。包括,持续提升产品质量一致性,用户的满意度,提升产品开发能力,与制造工艺水平。

  这意味着,中国重汽在技术创新、质量提升,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上,不会止步。

  在德国制造进入“工业4.0”时代后,开展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走在从“制造”向“创造”迈进的路上。吸取德国制造业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制造业摆脱困境、再铸辉煌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加快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跨界融合,培育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对于政府工作报告这些提法,马纯济体会特别深。

  曼技术加智能化,是为对未来中国重汽下个十年,祭出的杀手锏。相比乘用车,商用车的智能化进程推进较慢,但随着用户要求的日益提升,未来商用车也将注重驾乘体验,其智能化也将是大势所趋。

  马纯济思考的是,如何把智能化因子赋予中国重汽,成为中国重汽制胜的利器?

  第一,利用信息化服务平台,在产品上实现“人-车-路-货”实时信息共享。为各类用户提供快捷、安全、全方位、智能化的服务。2015年,中国重汽要建立智能化网络监控,随时了解车辆的运行状态,以便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第二,运用智能化优化制造中的工艺流程。这受益于,在出国,过海关安检时,对方工作台上满意度图案。回去后,他就和总经理蔡东商量,在总装线上的关键工序上,装配这样一个质量控制系统。“合格的给一个笑脸,大产品就流到下一道工序上,不合格的他发出哭泣声音,停止运行”。

  这两个监控网络被称作,两网两线”。通过智能化来改造提升传统工艺和管理水平,中国重汽进入一个具备时代特征的新时代。

  责任与使命

  为什么,大家买把刀要选德国造,买个高压锅也要远渡日本?与此类似,与自主品牌相比,合资品牌往往是消费者能力范围内的第一选择。

  与其说,这是中国制造的窘境,不如说,这是中国制造商的失败。

  “中国人目前仍然信任外国品牌,对自己生产的东西还不信任。作为企业家,我们确实有责任,让大家信任中国制造。”马纯济平静地说。

  耐用、务实、可靠、安全、精密成为德国造长盛不衰的秘密。从这个角度,实现“中国制造2025”,做负责任制造商的意义,不亚于做制造强国。

  负责任的制造企业,在马纯济眼中,首先要遵纪守法,依法经营。其次,要有自主开发能力,引领整个行业升级。再次,对客户、对社会、对社会创造更多价值。“而不是以牺牲环境、牺牲客户利益、牺牲兄弟企业的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

  这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选择,也是中国重汽艰难转型的动力之一。转型升级后中国重汽,以“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提高到世界一流水平”为目标,打造精益制造。产品核心技术与质量可靠性的提升,不仅为企业带来成长动力和效益潜力,也将引领中国重卡行业技术的升级换代,提升民族重卡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十多年前的卡车行业,曾经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叫做“零公里零故障”。指的是,车辆还没开前没毛病。“这叫什么质量水平?最低标准,这就是我们国家当年的水平。”马纯济深有感触道,经过十多年努力,重卡技术进步很快,行业标准随之升级,整个行业发展今非昔比。

  同时,排放标准的日益严苛,也在倒逼商用车企业进行产品升级。得益于曼技术的引进,中国重汽产品顺利实现升级,用户在享受到其驾驶状况改善的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无论,汽车排放到底该不该为雾霾承担主要责任,保护环境,已然是汽车制造商不该或缺使命感。

  汽车产业应当高水平地实现“中国制造2025”已经成为众望所归。作为重卡行业的领军企业,在国际先进行列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马纯济对于中国重汽的期望。

  “到那个时候,我已经退休了,或者已经老了,但是回来一看,中国重汽还是一个蓬勃发展,充满活力的企业,我肯定能多活好多年。”

来源:中国重汽 作者:凯恩
文章关键词: 中国重汽 重卡 国四 马纯济
扫描分享到微信好友或微信朋友圈
新闻反馈与咨询
推荐阅读
推荐车型更多
中国重汽,品牌首页>>
相关视频更多
  • 硬派越野 超强动力!中国重汽皮卡秀

    05:41
  • 中国重汽新能源轻卡发布全场景系列新品 售价16.2万起

    02:29
  • 驾乘领先 安全领先 创富领先 全新豪沃轻卡统帅PRO上市

    01:54
  • 重汽大同又一经销商开业

    01:29
  • 重汽海西打响新春第一枪 与政府携手共同为用户赋能

    00:01:45
  • 中国重汽荣获“2024年度值得用户信赖海外国家拓展之星奖”

    01:44
  • 中国重汽携一众新品亮相2024合作伙伴大会

    02:14
  • 谭旭光2024年新年寄语

    02:37
  • 世界一流 中国一流 中国重汽2024年让客户更赚钱

    01:55
  • 中国重汽称霸国产消防底盘,原因到底是什么?

    03:29
相关文章
中国重汽相关车型更多
一周热文
最新视频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