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行业有一个一汽,中国拖拉机行业也有一个与一汽行业地位相同的企业一拖。但如今,一拖已不再只是一个生产拖拉机的农机企业,它的一只脚已经跨入了火暴异常的重型车市场。
7月28日,一家名为“福赛特”的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河南洛阳一拖公司厂区内挂牌。从“福赛特”的英文原意“第一”中,人们可以明显地感到一拖对重型车项目的期望。
初次试水 重卡曾让一拖上下伤透了脑筋
福赛特是一家新开张的重型车公司,挂牌揭幕时甚至连总经理的人选都还未确定,但熟悉一拖的人都知道,它做重型车并不是白手起家。早在七八年前,一拖集团就开始上重型车项目了。
1996年,一拖在香港成功上市,从资本市场融得十几亿元人民币资金,除大部分用于拖拉机主业外,还拿出数亿元“砸”在重型车项目上。当时,国内重型车企业不多,竞争远不像今天这么激烈,数亿元投资在当时也算得上“可观”。在一拖看来,凭自身的地位和影响力,加上巨额投资,把重型车项目搞起来岂不易如反掌?很快,冲焊、涂装、总装等生产线一一建成,车型是从英国TM公司引进的。似乎万事俱备,只等车卖出后资金回笼。
但拖拉机与重型车毕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平台,随着时间的推移,隐含在其中的矛盾和问题日渐暴露。
体制问题。一拖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很多问题很难在一朝一夕解决。据说由于重产值轻效益,当年车倒是生产出来不少,但销路不畅,造成大量积压,宝贵的流动资金几被消耗殆尽,令企业苦不堪言。
车型及售后服务问题。从英国引进的车型,在国内生产的惟有一拖一家。技术的独有性,曾被当成一大卖点,但由于批量小、采购成本相对较高,一些部件不得不自己生产。结果,不管用户的车在何处出问题,一拖都得派人带着部件去修,于己于人都极不方便。
销售渠道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一拖的产品是按国家计划调拨,由国有农机经销单位经销的。生产重型车,一拖依靠的主营销渠道还是原有的农机销售渠道,参加订货会的大都是地市一级的农机经销单位,大量中小经销商被挡在门外。但拖拉机与重型车的用户群毕竟不一样,一定要让卖农机的经销商手里开出重型车的花,不仅难为了经销商,结果也只能事与愿违。
影响一拖重型车项目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当时的市场需求等。但仅这些,就足以让当时的领导者头疼不已。最后,苦捱了三四年,重型车项目不但没为一拖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反倒成了沉重的负担。
这让人想起最近业内人士对一些农用车企业跨越轻型车、中吨位车而一步到位生产重型车提出的质疑。这些业内人士认为,从技术含量、配套体系、品牌到销售网络等,农用车与重型车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有很多实际问题,并不是仅靠有钱就能解决的。
二造重卡 一拖摆出不破不立的架式
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却没有收到应有的回报,重型车项目成了一拖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疼。面对失败,大凡有两种做法:或者沉默,或者总结经验教训,重整旗鼓。一拖选择了后者。筹建新公司的过程中,他们对第一次上马失利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对体制问题,一拖集团决定用股份制的形式对原有体制进行改造,通过引进新机制,使重新上马的重型车公司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自主经营、自我发展。
对车型问题,他们放弃了主要总成及配件自我生产、自我供应的模式,改为“利用成熟底盘技术平台,打造具有行业水平,并且有明显优点的重型车产品。”这里的“成熟底盘平台”是指什么具体内容,该公司没明说,按一般人的理解即为在我国有广泛基础的斯太尔底盘平台。“明显优点”即指引进英国TM公司的重型车驾驶室。据说,在今春伊拉克战场上,英国军队使用的军车中就有TM重型车的身影。一拖保留了这个优势又不拘泥于此,按照市场流行的趋势开发了一款新的驾驶室。
在销售渠道问题上,福赛特公司董事会成员表示,将开辟重型车专用的销售渠道。
除此以外,福赛特还有一个有利条件,就是有一整套生产重型车的现成设备。几大生产线一样不少,可为新上马的公司节约大量的建设资金,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国内重型车的市场环境,现在也已今非昔比。虽然新进入者层出不穷、竞争日益激烈,但市场需求的强劲增长使人在竞争中看到了希望。该公司制定的规划发展步骤是:从现在到2005年为第一阶段,以“产品定位,结构调整、转机建制,谋求稳定发展”为指导,实现产销汽车1万辆,实现收入15亿~18亿元;2006~2007年为第二阶段,以“培养高端产品,谋求跨越式发展”为指导,形成年产5万辆的生产能力。
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但计划与现实毕竟还有一段距离,把市场的增量变为自己的市场份额,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借力“东方红” 一拖期待重型车的辉煌
一拖虽然为旗下的重型车公司取了个新名字———福赛特,但品牌依然沿用“东方红”。这个计划经济时代农机行业最响亮的牌子,现在仍然是国内最著名的拖拉机品牌之一。一拖显然希望借助“东方红”的市场影响力,在重型车市场写出新的辉煌。
有业内人士说,“东方红”的品牌好是好,但究竟是拖拉机的品牌,认这个牌子的用户不一定就认同同一品牌的重型车产品。另外,“东方红”拖拉机的形象已深入人心,人们一提起这个品牌,很自然地会联想到拖拉机。而拖拉机毕竟是农业机械,技术含量与重型车不在一个层次。因此,用户对“东方红”品牌重型车的心理定位会不会和厂家的愿望相一致,还很难确定。
当年一拖初次上重型车项目时,就有业内人士对车辆产品沿用拖拉机的品牌是否合适提出异议。时过七八年,看来,第一次上阵落马的惨痛经历,并未改变一拖人对“东方红”品牌的一往情深。为此,不少关心一拖重型车项目前途的人不免忧心忡忡。
在如今的汽车行业中,北汽福田公司是靠农用车起家的。他们在发展重型车项目时,为了摆脱用户心中农用车企业的形象,特意为重型车公司及重型车产品起了个“欧曼”的洋名儿,并在市场上获得成功。这个经验值得借鉴。
另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是营销渠道。虽然新公司表示,将另建重型车专用销售渠道,但仅一千万元的投入力度,不免使人心生忧虑。业内人士认为,要打一场重型车市场的翻身仗,下决心开辟重型车销售平台,铺一张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营销网,是十分必要的。陕汽脱离中国重汽集团时,自己没有营销网络,他们没有依托别人现成的渠道,而是立志从头干起,依靠自己的营销渠道支撑起了今天的飞速发展的新陕汽。他们的经验也值得一拖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