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一场并购案使袁永强(化名)从南京东风专用汽车制造总厂的员工转成了南京春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下称“春兰汽车”)的工人。在春兰汽车上了7年班后,袁永强决定在单位挂名请假去外地打工。他说,厂里原本想大干汽车,可现在产量太小,要缩减工人,所以像他这样从厂里出来的人有很多。
记者在泰州调查发现,春兰汽车的卡车、货车、改装车产销寥寥,轿车、微型车投产无望,在春兰汽车的生产线上已有数千套MG名爵的汽车配件。已面临退市风险的春兰汽车不得不转为零部件加工厂,以求自救。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06年,南京春兰汽车的产销量仅为1572辆和1643辆,在全国100余家商用车制造企业中分列第51和第52名,其中重型货车仅为1477辆和1549辆,尚不足这一细分市场中“老大”东风汽车产销量的3%;而中型车产销量更是寥寥无几,分别为95辆和94辆。
无缘轿车 卡车遇阻
在南京市铁心桥镇内占地面积 55.4万平方米的南京汽车厂区正门外,记者看到,写着“国有大型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字样的匾牌虽显老旧,但还在挂着。
“去年一群买了春兰卡车的车主就在这里,投诉卡车质量有问题。”一位春兰汽车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到现在,质量方面的市场认可度还是不算高。”
据一位熟知春兰汽车的业内人士介绍,早在1994年春兰就开始了摩托车制造,在1997年以2.7亿元资金收购南京东风汽车制造厂后,组建了春兰汽车,投资近4亿元完成技术改造,到2001年才开始投入批量生产。“以前卡车的驾驶室都是没有空调、减震也差的,但春兰和福田几乎同时开创了轿车化驾驶室的先例,应该说这是颇受市场欢迎的,但后来,春兰的卡车销量远远不及福田。”该人士如是说。
分析人士告诉记者,想做轿车但未能成行,而卡车技术总成与市场推广是导致春兰汽车受阻的主要原因。
春兰汽车总经理徐群坦言,1997年,春兰收购南京东风汽车时,就瞄准了轿车市场,但此后通用进驻上海,本田进驻广州,丰田牵手夏利,一时之间,国内涌现出上“家轿”的浪潮,激烈的竞争,残酷的价格战,使得“家轿”生产的利润趋薄。春兰不得不延缓了造轿车计划,而选择了投资较少、市场竞争不那么激烈的新型豪华卡车。春兰集团高级副总裁、春兰自动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平也表示,“家轿”肯定是春兰的梦想,但上轿车要有一个累积过程,等春兰上了重卡,掌握了汽车行业的部分技术后,就会伺机而动。但随着轿车门槛不断抬高,春兰要获得轿车的“准生证”,几乎无望。
然而,确定做卡车后,春兰在寻求合作伙伴的道路上也走得颇为艰辛。2003年,春兰与意大利菲亚特、日本日野汽车的谈判都以失败告终,这意味春兰想要通过合资合作获得海外汽车技术的途径也被切断。
“就卡车行业来说,年产销量不到一万辆就很难维持自身的利润。”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而春兰一年只有1000余辆,只能说是半死不活。”
生产MG名爵配件
在春兰汽车的生产车间内,记者看到,除一部分厂房在进行少量的卡车、货车、改装车的生产外,还有一些厂房正在悄然为同城的另一家汽车公司——南京MG名爵进行零部件加工。
据记者拿到的一张南京MG名爵公司采购单显示,春兰汽车将为MG名爵7系和3系车型生产1900件门阻尼器、505件散热器面罩板、200件左前门防撞杆总成等一批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零部件。
就此,著名车评人钟师认为,对于濒临退市的春兰汽车而言,退而做供应商只能是一个过渡之举。事实上,要成为一级供应商并不容易,而供应商市场的竞争目前也已经相当激烈。眼下,春兰汽车虽然地处南京,为南汽供货有地域优势,但眼下南汽押宝MG名爵,欲与上汽荣威在国际市场上展开一搏,其对供应商体系的质量要求势必不低。
“除转型外,摆在春兰汽车面前的路,还有卖给大厂家做后备生产基地,譬如,卖给奇瑞或福特。”钟师说。
不过,记者在工厂采访时了解到,春兰汽车方面可能今后会将产品重心从重型货车转向微型卡车或小型面包车,但春兰汽车高层并未就此做出确认。
春兰的拐点
4月27日,以空调制造为主营业务的春兰股份(600854.SH)发布年报称,2006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2.2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1.14%;实现主营业务利润4.7亿元,同比下降8.03%,净利润亏损1.99亿元,公司连续两年亏损,面临退市风险。这些数据从侧面说明了春兰集团进入汽车制造业这一决策是欠妥的。
在江苏泰州的春兰工业园内,笔者看到,除春兰研究院和春兰空调厂正常运转外,一幢约20层楼高、名为“春兰商务中心”的全新大厦,建成三年却空空如也;而远处冰箱厂内生产节奏缓慢,与一墙之隔的原春兰冰箱厂(后被卖给韩国LG)对比鲜明:在春兰一半在用、一半废弃的厂房上,“春兰的生存空间在于整个世界”的标语已略显发黄;而在新建的LG工厂内,印在正门之上的不是空口号,而是“LG冰箱2007年销量破100万台、销售额达6亿美元”的具体目标。
以家电为长的春兰,当初为何不在做大空调之时做强冰箱等相关领域,而转入完全陌生的汽车制造?
事实上,如今不到12元的春兰股份每股股价,也曾经在春兰辉煌之时逾64元。当时,春兰集团已在几种家电产品上获得了成功,但实际上也只是一个空调器的著名品牌,其产品线并未覆盖家电领域的多数产品,与松下、飞利浦等国际著名家电厂商相比,春兰集团还算不上一个大型家电厂商。然而,就在外国家电巨子都在拼命进军中国之时,春兰却做出了这样的市场判断:家电产品发展成熟将趋于衰落,汽车行业则正在兴起。
不料,事与愿违。汽车制造业后来门槛抬高、轿车项目难以获得准生证。“就算拿到了轿车的准生证,在第一轮淘金者奇瑞和吉利等已闯关成功、第二轮力帆等很难说、第三轮江淮、长城等有可能成功后,类似春兰汽车这种太小规模的企业恐怕也没什么指望了。”著名车评人钟师如是说。
与盲目进军汽车业的新飞、美的、奥克斯一样,春兰其实也染上了一个通病,即急于寻求能在较短时期内获得超额利润的项目、发现一些无人知晓的需求空当,而不愿意为长久地在一个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下工夫;一旦所经营度过创新期,超额利润消失就急于转型——这大概就是这批“冒进者”最终失败的决策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