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 行业研究 | 企业研究 | 数据参考 | 注册经销 | 精品卡车 | 二手卡车 | 用户之声 | 配套产业 | 环卫车辆 | 建筑车辆 | 消防车辆
专用汽车 | 专汽研究 | 专汽链接 | 政策法规 | 公路物流 | 超限运输 | 卡车制造 | 配套企业 | 物流场站 | 卡车论坛 | 会展报道 | 合作反馈
 
           
            天降大任于斯-马纯济
  中国重汽可谓是今年业内最光彩夺目的一棵璀璨之星。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带领的这支承载着中国重卡制造重任的国企不知是否已经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放弃在别人眼中的美好政治前途临危受命,并在短期内使这么一个大企业扭亏为盈,这位企业老总所表现出的韬略令人折服。每当有人问起当初的决定,马纯济总是说:“从未后悔过,很愉快。”
 
  经典语录
 
    “不要图自主创新的虚名,要图自主创新的实惠”
 
  人物故事
 

  曾经,职工103034人,资产总额137.58亿元,负债168.27亿元,亏损83亿元,欠发职工工资4.42亿元......这几年来,马纯济经历了一段“凤凰涅磐、浴火重生”的岁月。
   12月20日 ,马纯济在2008年商务大会上说,2007年中国重汽集团有两件记入发展史册的大事:一是中国重汽作为我国制造业第一支红筹股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真正融入了国际资本市场。二是全年产销重型汽车突破 10万辆,稳居国内行业之首,从产销规模讲,进入全球前五大重卡制造商行列。这两件大事使中国重汽集团与所有合作伙伴在发展中建立的血肉联系更为紧密,合作基础更为牢固,发展前景更为灿烂。
  这一年,老马成了媒体闪光灯下的聚焦点,身揽各种大奖,让看重汽笑话的人再也笑不出来。

 
 
 
  百家之言
 
   《汽车人》杂志:历史选择了“有准备”的马纯济,而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让不畏惧挑战的马纯济甘愿为改革做一回铺路石。
 
   一位长期跟踪中国重汽发展的资深记者:他的思想使人豁然开朗,并逐渐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一个人,成为中国重汽走出困境、实现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他的很多理论思想已成为中国重汽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其他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加快发展可以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

   外国合作者:“马先生是个魔术师。”
 
  用兵之道
 
  ·中国重汽:靠自主品牌战略走向世界舞台
   ·中国重汽:把握市场的脉动 推动企业发展
   ·技术再升级 引领重卡潮---2007年中国重汽产品推介会
           
           
“速度”神话-张玉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07年,坚持“德赢天下”理念的陕西汽车集团董事长张玉浦制造了一段“陕汽速度”佳话。不论是在3月份发布卡车司机蓝皮书还是6月份掀起卡车司机节,素有“笑面虎”之称的张玉浦多次强调:“‘德赢’符合现代和谐社会的发展观,是一种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模式。”。已经找准定位的陕汽似乎离张玉浦的“大陕汽”目标不远了。
 
  经典语录
 
    “德赢是一种超越自赢与共赢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注重企业自身与合作伙伴、消费群体、社会效应之间的利益平衡。”
 
  人物故事
 

   17年前,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陕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资不抵债,濒临破产。《人民日报》曝光和国家领导人的严厉批示接踵而至。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张玉浦临危受命,出任厂长。
  17年后,“陕汽速度”神话响彻卡车界。也许张玉浦是最懂得抓时机的人,乘着“井喷”年,陕汽不放过营销的每个环节。当然比起2006年一系列战略措施的制定实施,2007年的他走得更加平稳坚定。
  2007年4月23日,在《中国卡车司机生存现状蓝皮书》首次公开发布仪式上,张玉浦说,“关注并改善卡车司机生存状态,这与陕西重汽“德赢天下”的理念不谋而合。”
  2007年8月8日,康明斯与陕汽对等合资组建的西安康明斯发动机公司正式投产。张玉浦称赞陕汽与康明斯公司的合作是优势互补、实现共赢的经典之作。
  2007年10月,张玉浦当选为十七大代表赴京参加会议。会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再次提到那句让老陕汽人记忆犹新的话:“就让我给陕汽铺路吧,争取铺好;万一铺不好,就给大家垫石子,大家继续铺。”

 
  百家之言
 
   《中华儿女》杂志:随后的十几年,他实现了与陕汽共进退这一承诺,并且带领陕汽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重卡自主发展之路!
 
   职工代表们:“你说这么办,就听你的吧。”
 
   《汽车观察》:一改往日的谦虚和内敛,“陕汽不能只做重卡”的开场白,张董事长让记者大吃一惊。
 
  用兵之道
 
  ·以“德”赢市场——解读陕汽和谐效应下的商业速度
   ·陕汽重卡开通全国金融消费信贷业务
   ·陕汽:今年力争产销8万辆 目前在20多个国家设销售点
 
           
           身亲士卒-蔡东
  在中国重汽内部都知道,中国重汽集团总裁蔡东和董事长马纯济是一对默契十足的“黄金搭档”。在中国重汽,他同时扮演着总裁、工程师和市场调研者等等多重角色,这在业内再找不出第二位。每次参加重汽的重要会议总能听到蔡东对产品和市场的详细分析解说,听者每如此偕感欣慰:民族工业振兴指日可待,“SINOTRUK”品牌走出国门指日可待。
 
  经典语录
 
    “为了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要,我们需要像做西装一样来生产重型汽车。”
 
  人物故事
 

  对产品研发的看重是中国重汽迅速占领市场的最根本的原因,而中国重汽产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更新速度快也恰好与蔡东的特点极为有关,由于蔡东有决策权,因而省去了很多层层审批的环节,决策及时而高效。
  蔡东作为中国重汽技术攻关的尖兵,亲力亲为,力保每一道生产工序顺利进行。“一线通”就是在蔡东的带领下自主开发出的一套管理程序,每一个细节都是蔡总经过昼夜伏案、呕心沥血创造而来。它的存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
  在今年的商务大会上,蔡东再次强调:光变速箱,国外采用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AMT电控积累技术的企业已达到了45%, 如果我们仍停留在原来的平台上难以跟进国际的步伐,因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已经成为国际化公司的中国重汽的必由之路。

 
 
  百家之言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中国重汽2007年商务大会,总经理蔡东情绪高涨,当他响亮、娴熟的英语开场白响彻整个山东会堂时,大家看到了一个世界重卡市场最有力的冲击者正在快速成长,并且毫不掩饰地昭示它对世界市场的勃勃雄心。
  
   《汽车商业评论》:对于中国重汽二号人物总裁蔡东而言,与大多数只擅长经营和统筹的管理者大为不同的是,他更是一个技术爱好者。

   《经济日报》:为了准确把握市场脉搏,了解用户需要,蔡东经常跑市场,和用户、经销商进行直接沟通,以获得最原始的信息。“

 
 
 
  用兵之道
 
  ·中国重汽蔡东:中国重汽与“市”俱进
   ·蔡东:中国重汽再上新平台
   ·中国重汽:创新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商优则仕-竺延风
  “少帅”是竺延风在这个圈子里的美誉,谓其貌,谓其才。然而2007年12月,这位少帅却离开一汽一把手座位当上了吉林省副省长,不知是商界的“忧”还是政界的“喜”。他曾经因为一句“中国汽车业要耐得住寂寞20年”而遭到网友的口水战,而这位掌舵一汽九年的年轻少帅终于耐不住寂寞选择弃商从政,留下了一汽总产量和利润上升、产品结构多元化的“遗产”。
 
  经典语录
 
    “中国汽车业要耐得住寂寞20年”
 
  人物故事
 

  2007年12月11日,吉林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决定任命竺延风为吉林省副省长。这样,在企业工作了24年之后,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走上了从政之路。
  2007年8月,解放第六代重卡J6在长春下线,让竺延风上任之初的果断决策显示出效果:投入11亿元,与国外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大马力高端柴油机,并建立起现代化生产基地,使自主品牌商用车“解放”有了一颗强劲有力的“心”。竺延风认为,解放J6的下线,是一汽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次爆发。
  在乘用车上,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在过去一年都创造了新的纪录,确立了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但一汽自主品牌乘用车的业绩并不尽如人意,也许会让竺延风难以释怀。
  离任时,竺延风率领一汽所交出的答卷是漂亮的:2007年,一汽集团销售143万辆,销售收入达1800亿元,利润达123亿元,这是一汽集团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业绩。

 
  百家之言
 
   汽车界资深专家、评论员钟师:他把一汽集团带出了困境,这个是最重要的事情,脱贫是硬道理,至少那时候大家都揭不开锅,他至少把这支队伍从低谷带出来,让大家觉得充满了希望,觉得有往前奔的盼头。
 
   《经济观察报》汽车版主编张耀东:我觉得竺总基本上奠定了一汽的产业格局和模型,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发展布局,这个发展布局可能不是他来决定的,他做了很多减法,包括产业内部进行了产业隔离,这是中国转型期间一个集中体现。

   《京华时报》汽车版主编张利东:内部管理的大改革,这一块我觉得竺延风这几年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其实你回过头来认真看一汽集团现在的管理机构,还是非常科学的。
 
  用兵之道
 
  ·解放J6世界级重卡开创中国重卡新纪元
   ·掌舵九年 竺延风给一汽带来了什么?
   ·竺延风:从“汽车少帅”到副省长
 
           
            农村包围城市-刘汉如
  在国际知名高端重卡产品在中国纷纷折戟沉沙的时候,华菱却声称正在瞄准中高端市场;“出生”刚刚两年的华菱,却大张旗鼓地要进行国际化。 安徽华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汉如认为:谁动手早,谁可能占领制高点,这个制高点包括份额和品牌。而且,在国内重卡市场的价格战即将风生水起之际,走出去一能避免自相残杀,二能谋求更广阔的空间,无疑也是明智之举。
 
  经典语录
 
    “思路决定出路”
 
  人物故事
 

  “华菱重卡,世界重卡”,放眼天下的刘汉如董事长如是定位。
  确定了国际化路线之后,刘汉如将2007年的战略要地选择了俄罗斯,在进攻的道路上似乎畅通无阻。
   8月15日,一个由俄罗斯《世界汽车》日报、《领航》杂志、《运输》杂志、《基本方法/汽车新闻》日报、《汽车与价格》杂志、PBK6家俄罗斯汽车专业媒体组成的媒体代表团专门到访了安徽华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这也许是对董事长刘汉如2006年亲自带队远赴俄罗斯,深入各大矿山、工地及港口码头了解当地的重卡需求和使用环境,进行调研的回报。
  正如华菱当家人刘汉如自信满满的宣言:“不论是在最冷的俄罗斯,还是在最热的中东地区,或者是超载极为严重的发展中国家,华菱重卡都接受住了考验。”
   2007年12月9--10日,华菱汽车2008年度供应商大会上,刘汉如将2008年的产销目标锁定在25000台。

  百家之言
 
   《中国交通报》:避免“正面快攻球”,而是打“侧面擦边球”,或许将是年轻的华菱生存和崛起之道。
 
   重卡用户:没有刘汉如,就没有星马的今天,也不会有华菱。华菱就是刘汉如,刘汉如就是华菱。

   《中国汽车报》:面对洋巨头伸出的橄榄枝,刘汉如头脑十分清醒,他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就是无论以怎样的形式与外方合作,都要坚持独立自主发展企业,这是他开始打算与外方合作时就已定下的既定方针。
 
 
  用兵之道
 
  ·思路决定出路,解析华菱重卡的发展历程
   ·刘汉如:华菱致力服务抢占市场制高点
   ·梦想照进现实 华菱汽车总经理刘汉如谈汽车人生
           
            乘东风而行-徐平
  一直走自主品牌道路的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徐平除了在乘用车领域顺风顺水之外,在2006年推出重卡“天龙”、“大力神”产品系列之后一直笑傲江湖。2007年,东风的营销转型、产品结构调整、内部完善等为公司迎来一个迅速发展的过渡期,不知这位执掌东风两年,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企业一把手在08年,尤其在合资、合作方面,是否会有“惊艳”的表现还是坚持他一贯的持稳作风。
 
  经典语录
 
    “自主创新不等于自我创新,不是什么事情都必须重复做一遍”
 
  人物故事
 

  与在乘用车领域大张旗鼓相比,徐平在商用车方面的动作要显得低调得多。2007年,徐平除了鲜有在一些政治会议上露面外,记者很少在其他场合与这位企业老总“亲密接触”。
  2月10日,湖北省委青年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徐平发表主题讲话时说,作为国有特大型工业企业,东风公司党委不论是建厂初期还是面向国际发展的新时期,始终高度重视团组织作用的发挥,把共青团工作作为企业党的工作重要组成部分。
  十七大代表、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徐平,2007年10月15日上午听完胡锦涛作的十七大报告后说:“我始终以一种兴奋的状态和激动的心情听完锦涛同志的报告。我的感受是‘实事求是、朴实亲切、催人奋进’。报告全面总结了十六大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光辉业绩,清晰地描绘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蓝图、新方向。”

 
  百家之言
 
   《中国证券报》:接任苗圩的徐平仍然按照扎实、务实的模式在低调潜行。不过,竞争对手的自主加速给东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搜狐汽车:07金猪年又是东风有限自成立以来提出的“2的3次方事业计划”的最后一年,因此,对东风汽车集团总经理徐平来说,在这一年交上怎样的一份答卷,能否完成这个雄伟的事业计划将是他今年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

   《中国汽车报》:作为在海外上市不久的东风压力颇大,虽然拥有更为广阔的融资平台,但对上市公司的严格要求也使得东风旧有的体制、管理、观念将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徐平强调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改善商用车的经营局面,要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轿车建设,我们企盼东风能为股东亮出一份漂亮的答卷。

  用兵之道
 
  ·重卡出口猛增 东风汽车全年销量将达110万辆
   ·东风汽车产销超过110万辆 商用车占三成
   ·徐平:造就更多青年人才 推动东风更快发展
 
           
           
重卡营销专家-吴越俊  
  北汽福田副总经理吴越俊在行业低谷的2005年被委任以管理欧曼品牌的大任。于是近两年一个用营销冲击市场成效显著的案例出现了。也许这样说还有些牵强。近两年欧曼品牌在重卡领域的知名度和可信赖度越来越高。2007年,主流重卡企业中市场份额增长最快的是一向以营销创新闻名于行业的福田欧曼北汽福田。有媒体评价是吴越俊的营销战术带领员工使近两年的销量实现大幅度增长的。
 
  经典语录
 
    “走向世界不光是产品的事,文化也要走向世界。”
 
  人物故事
 
 

  当2007年10月14日,吴越俊再次出现在第五届卡车大赛现场时,人们惊讶于这位汽车老总怎么如此热衷于卡赛,难道卡车大赛真的能直接带动销量吗。对此吴越俊谈到他的观点:欧曼产品的技术平台起点远远高于国内同类产品,但仅靠打广告进行说教式的宣传显然已不能打动消费者,让他们进行亲身的体验才最有说服力,而全国卡车大赛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与此同时,欧曼发出国内首例重卡消费倡议欧曼承诺,“以后每卖一辆重卡产品,都会提醒消费者要合理使用,并以'压断桥事件'为反面教材,给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重卡产品同时,加强消费者教育。”欧曼本部长吴越俊表示。
  当被问及作为国内发展较快的企业,福田汽车是如何实现自身的快速成长的,吴越俊将此归功于创新”:福田汽车自创始至今,始终坚持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专利创新,不断的创新也是保持着我们企业旺盛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百家之言
 
 
   《商用汽车新闻》:这位精于市场数据分析的老总,为记者描述了他上任以来对欧曼所做的一番加减法“改革”和“计算”。这些加减法,也许可以解释北汽福田增长之“快”。
 
   荆楚网:在业内人士看来,越来越多的重卡企业关注并参与到汽车运动中来,福田欧曼功不可没。在欧洲卡车大赛冠军的协助下,欧曼推出中国第一款重卡赛车,其在高端品牌塑造上也收获颇丰。
 
 
  用兵之道
 
   ·吴越俊:福田欧曼的“加减法”
   ·全系列自主 福田高速发展助北汽腾飞
    ·2007年中国卡车大赛专题报道
           
           
中坚力量 -左延安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左延安,这个名字更多地是在江淮某一骄车品牌上市的时候出现,他认为做汽车专做商用车太累,也许所有商用车领域的老总们对此都“深有体会”。用左延安的话就是:芝麻和西瓜要视为同等重要,大与小,小与大,是一个辨证的资本滚动关系。在老一辈汽车创业企业家与汽车“少帅”之间,左延安是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他赢得了业界内外的尊重。
 
  经典语录
 
    “江淮要高举自主品牌的大旗,就必须要做一些脚踏实地的事情,否则国人绝不会答应。 ”
 
  人物故事
 

  1990年在江淮濒临倒闭的时候,带着领导和职工的高度期望,左延安上任了。开始,谦逊、内敛的左延安并不为外界所看好,甚至有人认为,他也许不适合当领导,因为缺少“魄力”。当时,看准了客车专用车底盘市场的空白点,左延安惊人地将所有资源全部投入到这个市场的研发和生产、销售之中。这一看似“豪赌”的战略性转型挽救了江淮汽车,也确立了左延安在中国汽车工业中的重要地位。
    虽然乘用车事业进行得如火如荼,左延安在商用车尤其是卡车领域一点没落下,从2007年江淮紧跟政策推出国三车、中卡“亮剑者”以及高端轻卡帅铃Ⅱ上市都可以看出。
  在刚结束的2007年格尔发重卡商务年会上,左延安谈到,“格尔发重卡走的是一条引进—吸收—消化—再创造的发展路线,我们作为后来者要充分学习前者的经验,要向重卡老军解放学习,要向新军福田学习,也要向兄弟华菱学习,要在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百家之言
 
   《第一财经日报》:左延安是一个儒雅得体、绵里藏针的企业家。在他的率领下,江淮汽车销售收入连续14年平均增长40%。
  
   《新华每日电讯-汽车周刊》:左延安,这位东海舰队锻造出来的普通战士,在江淮的市场风浪中继续得到历练和升华。他是芝麻要拣,西瓜也要拣,把国有资产的滚动升值,视为新的发展途径。

   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汽车圈里,我只佩服搞自主品牌的两个人,一个是奇瑞的前任董事长詹夏来,一个是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

  用兵之道
 
  ·“国III”冲击商用车市江淮主打节能牌
   ·江淮汽车:践行自主品牌 谋求品质发展
   ·江淮亮剑者上市--中国中卡战场硝烟再起
 
           
            追赶者-何墨池
  斯堪尼亚是世界著名的商用车制造企业。但对中国而言,这个名字没有奔驰、沃尔沃响亮,甚至连雷诺和曼的知名度也没有。何墨池,我们把他列入“人物志”并非认同他即是斯堪尼亚。但这位中国卡车行业的晚到者不可忽视。1985年担任中国首席代表,谁知道这位居住中国长达20年之久,讲得一口流利普通话并一直苦苦寻求发展的瑞典人是不是大器晚成者呢。
 
  经典语录
 
    “我们卖的不是卡车,卖的是吨/公里。”
 
  人物故事
 

  从何墨池身上似乎可以看出瑞典人身上的那股执着和韧劲。看着他的经历似乎看到一头潜伏已久的困狮,一如斯堪尼亚的商标。他在1985年担任中国首席代表时曾就寻找商务性合作伙伴一事进行了广泛调研,“当时几乎跟中国所有的卡车和客车厂家都进行过谈判”。
  2004年何墨池再次来到中国,从当年的调研结果中挑出10家企业,然后进一步筛选,并与其他新企业接触。“卡车行业一直没有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但他似乎从未放弃过。
  2007年,可以算是斯堪尼亚在中国的第一个收获年。战略性产品到位,基础工作开始收效,合作企业发展良好,斯堪尼亚在华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最令斯堪尼亚感到欣慰的是,没有走以前跨国公司在中国商用车合资合作的“悲剧”道路。
  也许若干年之后,中国人还不会忘记那个在舞台中央锯木头的瑞典人。

  百家之言
 
   《汽车人》杂志: 斯堪尼亚,在中国市场上是一个晚到者。但慢一拍,也许意味着看得更清楚,也许意味着更多的选择余地。
 
   《汽车观察》:实际上斯堪尼亚的“慢”正是其独特之处,其“慢”表现在一贯如一的坚持。在竞争对手奔驰和沃尔沃的商用车在中国的销量节节攀升时,斯堪尼亚似乎并不急于发起挑战,依然坚持着“虽然我们的销量不是最大的,但我们是市场的领导者,是最高的定位”。
  用兵之道
 
  ·2007财年捷报频频 斯堪尼亚全球盈利再创新高
   ·成就用户最佳运输伙伴 斯堪尼亚全新P,G,R系列广东上市
   ·斯堪尼亚杯首届“安全运输在我心”摄影大赛
           
           
信息反馈

咨询栏目: 读者之声
校验码:
您的姓名:
*
您的单位: *
您的职务:
电 话: *
传 真: *
通讯地址: *
邮政编码:
E_mail: *
请您简短留言
*

 
  辞旧迎新,金鼠纳福。卡车界人物志远不止以上九人。然而主流代表是卡车业前进方向的引邻者,也是传媒舆论的意见领袖。他们的思想行动改变着卡车行业,也是新闻源源不断的制造者。专题对各位大人物的了解有深有浅,不当之处请多指教并谅解。
专题策划/制做:罗湘颖 田刚 设计:朱振江
 
本专题由www.chinatruck.org制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