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文学家,无法用厚重的笔墨歌颂我的职业、我的岗位。但是,我是中国重汽的员工,我感到无比的骄傲!我的内心迸发着激情,虽然只有朴实的语言,却能构筑我心中最美的诗篇……
1991年8月,年少的我,带着满腔热血,迈进了这支队伍、迈进了汽车厂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到而今,15年了,我和我的同事们已经在这片沃土里扎根成长。
时间长河中,无法抹掉的,是一串串努力前行的足迹,深深浅浅,记录着自己成长的历程。这其中有着太多感慨的事情,有着太多感动的理由!心灵深处,和重汽结下了深深的感情,她在我成长的每一个瞬间生成。在了解我们企业光辉的历史后,这种相互依靠的诚挚的感情变的更加使人难以割舍。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的一个著名的大型企业。当年,一提汽老总(中国重汽的前身),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1960年4月试制出了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黄河牌JN150型8吨重型汽车,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重型汽车的历史。同年5月,毛泽东主席到济南视察时,参观了这辆车,朱德元帅亲笔题词“黄河”。从此中国民族工业插上了梦想之翼。
时间迈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重型汽车工业的基本状况仍是水平低、基础差、品种单一,难以满足国民经济运行及国防建设的需要。
于是,原重汽集团应运而生。经过几年的发展,原重汽集团成为一个横跨全国14个省市、各类大大小小的公司百余家、职工10万多人的特大型企业,整车市场占有率高达90%,成为我国重型汽车工业当之无愧的龙头。
1989年,原重汽整套引进了具有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奥地利斯太尔91系列整车生产技术,这使得国产重型汽车迅速拉近了与国际水平的差距。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中,原重汽——这个重型汽车工业的巨人在无法适应中一步步滑入困境,为挽救重汽,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重汽实施改革重组,下放地方管理。2001年1月18日,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一片废墟之上诞生。浴火重生的中国重汽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以强烈的紧迫感追赶逝去的岁月,用连续的翻番增长迅速打造出一个新的强者形象。重组时确定的“一年扭亏,两年盈利,三年大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已经全部实现,从恢复走向跨越式发展成为重汽发展的新目标。现在的中国重汽已经具备了在国内重型汽车行业竞争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价格优势、人才优势和网络优势,成为了国内重卡行业的“老大哥”。
五年,对于人的一生来说也许很长,它可从稚嫩走向成熟,可以将乌发染上银霜。但,五年对于一个想基业长青的企业而言,却只是长河一瞬,还行于路上。五年的卧薪尝胆、五年的艰苦奋斗,终于迎来了今天繁荣昌盛的局面。这些成绩取得揭示了一条真理:唯有改革才有出路,唯有发展才有希望。
五年艰辛所取得的成绩,除了骄傲与欢呼,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发自内心对未来的思考。如今,市场风起云涌,变幻莫测、处处险象环生。处于时代大潮的重汽公司,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一个和谐的企业,谋求更大发展。身为企业的一员,我们必须与企业一同在风云变幻中未雨绸缪,从危机管理中洞悉先机。
看,重汽公司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为我们描绘的宏伟蓝图:到2010年,年产重型汽车达到12万辆,进入世界重卡先进行列,冲刺世界500强。这是何等的气魄!
此时此刻,我的内心蕴藏着一股力量,这股力量正汹涌澎湃奔腾而来。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彰显出我们坚忍不拔的精神,即使一千次的面对挫折与困难,我们也会一千零一次地迎来胜利的曙光。企业的改革需要我们用坚实脊梁托起对发展的承诺;企业的事业需要我们开拓创新,探寻长远发展之路;企业的发展需要我们在本职岗位上施展智慧和才华。这,就是我们众志成城,团结一心,适应改革发展,迎接竞争挑战的根本使命。带着这样的责任与使命,公司提炼了“打响中国牌,唱响重汽歌,当好重汽人,造好重汽车”的先进企业文化,激活了我们沉睡已久的心灵。可曾记得,在改革的初期,我们心存疑虑,心有恐惧。可是,只有经过锤炼的心灵才懂得幸福,只有经历风雨的洗礼才能见到彩虹。压力与动力,让我们变得更加充实与自信。看,汽车自动装配线上,隆隆地铸造炉旁,每一个作业现场,一种新生的力量,一种蓬勃的斗志不断升腾……我们已在改革中百炼成钢,我们已随重汽的发展成长、成才。重汽的辉煌,我们脸上绽放的是重汽人无比的自豪与荣光。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的年轮又增加了新的印迹,重汽公司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赢来了今天的辉煌,如今,“重汽”这艘巨轮又将扬帆起航,让我们紧紧团结,牢牢把握机遇,励精图治、勇往拼搏,为做大做强我们的企业,做出我们不懈地努力。相信,明天的重汽,将会如同旭日东升的彩霞——灿烂辉煌。
自豪,我是重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