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中国最北边的边陲小城塔河,刺骨寒风更是让这儿显得萧索。“兄弟们,起床啦!”一记洪亮的声音穿透微微泛白的清晨,不用说,肯定是H10项目组里最爱吃肉的“小崔”,他是项目组负责试验工作的崔启明,每天这个时候,他已经准备好工器具、计划好了一天的任务,准时喊大家起床!
H10项目组寒区试验团队由6名同志组成,汇集了试验验证、专业司机、车辆维护等专业技术人才,是一个彼此分不开的整体,各有专攻、优势互补、力求发挥团队的最大效能。寒区,与H10项目组所经历任何一个试验场比,更加艰难。面对恶劣的寒区气候和对车辆维护、性能考验的不确定性,项目组只用一个“干”字迎向大兴安岭深处的冰雪林山!
富饶的大兴安岭在冬天最大的特产就是厚雪、滑冰和密林了,也正因为独特的自然环境为车辆的低温试验创造了先天条件。司机刘凌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瘦瘦的脸庞、高高的身材显得坚毅灵活,他作为H10项目组第一批司机经历了H10所有车辆的跑车试验,是一名经验老道的“老司机”。在塔河寒区试验场,为更好的将车辆的最大潜能挖掘出来,刘凌进入试验场将密林里每一条试验路面牢记在心底,哪儿有积雪、哪儿是积冰、哪儿有坡有坎。并如何利用这些试验条件验证车辆的越野、耐寒、操控性能。
他说:在试验场就是要在设定试验条件下,将车辆跑坏进而为科研改进提供可以参考的数据积累。在寒区实验场里,或许寒冷不是问题,是密林深处的寂静与发动机鸣响的对比,是车轮下的颠簸和侧滑与手中方向盘的较量。在茂密的松树、桦树混成林中一条铺满积雪厚冰的窄路就是试验的全部内容,只有汽车发动机的响声在密林中的回音显得格外清晰。为了能够真实接近车辆使用实际,项目组在2016年底就开始在塔河寒区试验场的冰雪林山中进行放大实验,经过近一个月的试验,车辆在恶劣的试验环境下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发现了多处值得进一步改进的部件设计。
2月初,在经过白天的跑车试验后,夜班司机刘永红对车辆进行例行检查时发现车辆发动机飞轮壳与变速箱连接处螺栓和飞轮壳出现问题,项目组在对车辆现状进行了整体分析后界定,立即停止试验将问题上报整改。在没有相应备件储备的情况下,为能够尽快继续试验,项目组一方面加班加点对相关部件进行前期拆卸为备件及时更换做足前期准备工作,另一方面联系周边备件资源。经过几天的紧张工作,在备件到达后及时的对车辆进行了技术状态恢复,保证了车辆试验的正常进行。
就像项目组工作日志中写的那样:“不进试验场,不亲自跑车,永远发现不了问题,更别谈解决问题。”这也是H10项目组始终强调的,要在真实环境下检验科研成果,再用科研创新解决适应性问题。”从极北寒区到南方高温高湿地区,从青藏高原辗转新疆热区都写下了北奔重汽H10项目组成员的坚守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