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卡车网> 资讯 > 零部件 > 变速箱 >

入市十年 汽车零部件关税问题仍存在

  加入WTO10年,中国汽车产业和市场的巨变人们有目共睹。其中最值得一书的就是10年前14万元一辆的捷达,如今虽然历经升级改款,却只要8万元,加上通货膨胀的因素,购车成本大幅下降,老百姓买得起汽车了。这首先得益于入世后市场开放(其实只是半开放,汽车零部件关税仍然不低,整车合资企业外资股比仍不得超过50%),该来的“狼”都来了,再不给奇瑞、吉利们合法的准生证就实在说不过去了,各路人马相互竞争,政府不再对汽车“限价”,车价焉有不降的道理。但有人对入世的成果不以为然,大谈“市场换技术彻底失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不如韩国”,“中国是汽车大国,但不是汽车强国”等,主张强制性“引进技术、保护市场”,不再批准整车合资企业,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外资准入也要限制,限制外资在进口车销售乃至汽车评级中的“垄断”等待。这些明显涉嫌违背WTO非歧视性国民待遇这一基本原则的主张说到底,都源于我们一些与现代商业文明格格不入的落后狭隘观念。

  我们总是喋喋不休地抱怨跨国公司在技术转让上的“保守”、“自私”,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从现代商业游戏规则的角度来看技术转让,理性地把它看作是一个理应是两厢情愿的双赢交易,而是一厢情愿地指望跨国公司在技术转让上行行好,居然忘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肥水不流外人田正是我们自己的老传统,也从来没有换位思考一下,想想如果有人要你转让技术,你会如何。一旦失望,便恼羞成怒,指责跨国公司不愿意看到中方合资伙伴强大,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对中方进行技术封锁,并得出结论:所以中方必须努力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按此逻辑,如果跨国公司不对中方进行技术封锁,中方就不必努力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了。

  我们总拿日本、韩国模式说事,拿航天、家电的发展说事,却不谈日韩当初所处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及其自身的政治经济体制与今天的中国有什么不同,不谈汽车开发和生产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指责企业自主开发不力,喜欢用简单的情感逻辑画出一张鼓舞人心的大饼,而不愿静下心来,以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来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分析。结果是动不动就要“弯道超车”,搞搞自主品牌和电动车的“大跃进”,虽然代价巨大,学费极高,但最终还是找不着北。

  我们动辄抨击跨国公司在中国搞垄断,不切实际地把跨国公司看作是铁板一块,以为跨国公司要齐心协力合伙剿灭中国自主品牌,霸占中国市场,在竞争和垄断问题上以中资、外资划线,实际上是连竞争和垄断的含义都没有搞懂。

  我们呼吁政府限制新建整车合资企业,对新建外资项目附加技术转让条件,对零部件企业的外资股比进行限制,规定政府采购中自主品牌轿车要达到一定比例,总以为这是在中国,我们可以为所欲为,什么TWO国民待遇的基本原则,什么国际商业游戏规则,全是浮云,怕什么,我们强大了,谁敢起诉我们,就狠狠报复它。如此行事,即便暂时得了便宜,最终也会亏得一塌糊涂,还会名声狼藉。

  看来,入世10年,我们在观念上进步不大。上述问题如果只是个别现象,无碍大局,但遗憾的是它们往往被忽悠成主流舆论,深深影响政府的相关决策。入世以来,中国汽车工业最大的祸害就是百折不挠的浮躁,其背后的主要问题是用情感的逻辑来替代复杂的政治、经济逻辑,上述观念都与此相关。从情感上讲,中国人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和企业在竞争中获胜,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只有摈弃那些落后、狭隘的观念,排除非理性的干扰,按中央强调的科学发展观,尊重汽车市场、企业和技术的发展规律,把握好全球化的商业游戏规则,理性地权衡博弈各方的利弊得失,合理解决汽车零部件关税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方向或模式,减少其间的代价。
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何仑
文章关键词: 零部件 关税
扫描分享到微信好友或微信朋友圈
新闻反馈与咨询
推荐阅读
推荐车型更多
相关文章
一周热文
最新视频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