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卡车网> 资讯 > 政策 > 道路交通 >

北京“十二五”斥资14亿元打造智能交通

  北京市欲斥资14亿元打造智能交通,“十二五”期末五环内主要路段全部覆盖绿波带,预计通行能力提高15%。连日来,多个城市的高调“治堵”让智能交通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普通居民将其视为解决城市出行难题的希望,资本市场则看到了一个个智能交通“潜力股”。智能交通相关企业一时成为资本追捧的热点。

  2010 年,国内一批政府级的智能交通项目投资已经纷纷亮相,像番禺投资4000万元、郑州投资8000万元、禅城计划投入1亿元人民币,均是为了打造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真的来临了吗?政府示范效应下,国内智能交通领域的行业热情持续高涨。事实上,智能交通目前在国内依然停留在有行业无产业的状况。智能交通涉及科技、交通、工信、公安等多家主管部门,再加上不同地区在发展智能交通上的各自为政,导致相关技术的标准化问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产业内每个细分子行业虽然初具形态,但整个产业从概念到技术,再到规范、标准,都还处于无序状态。管理层目前一方面在加紧制定行业标准、发展规划、相关科技的应用研究,另一方面也对诸多新技术保持着相当的谨慎。

  据了解,目前中国智能交通相关企业约2000家,主要集中在数据采集监控、高速公路收费、导航系统、系统集成等环节。比如目前进入车载GPS市场的新厂商大多是走贴牌代工的模式,不少生产商都没有标准的生产线、模拟环境检测线、品控程序,只是拼装、检查和发货。GPS运营所需要的应用软件及电子地图通常由终端产品供应商免费提供,运营商为节省投入,而不买正版软件和电子地图,使用供应商提供的盗版软件和自行拼凑的电子地图。结果,因使用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使得市场培育比较缓慢。

  面对智能交通行业的“虚火”,业内人士纷纷指出,目前在智能交通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瓶颈,除了核心技术问题,还有就是标准化问题。专家指出,智能交通要想真的来临,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其一,由于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应用的构架尚未明确,标准体系尚不健全、不统一,规模经济不够,盈利模式不可行,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应用成本,不利于智能交通的推行;其二,传感器成本、性能和寿命,在技术上与交通应用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传感、支撑网络也尚未建立,地址资源严重缺失,行业数据中心,特别是部级层面的行业数据中心尚未真正广泛创建,影响智能交通深入应用;其三,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研发亟待突破。目前国内70%以上的智能交通高端市场被国外企业抢占,我国在RFID、传感器上并无主导权,仍受制于美国、欧盟,国内盈利空间较小;其四,智能交通研究和示范应用点分散而不成体系,技术参差不齐,市场竞争秩序也不完善,也给整个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其五,目前国内智能交通IT企业多数规模较小,企业稳定性相对较弱,国际厂商加紧抢占市场,企业业绩波动幅度或加大。

来源:物流天下 作者:
文章关键词:
扫描分享到微信好友或微信朋友圈
新闻反馈与咨询
推荐阅读
推荐车型更多
一周热文
最新视频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