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卡车网> 资讯 > 零部件 > 变速箱 >

潍柴—创新,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

  1月,销售1万台;

  2月,销售3万台;

  3月,销售近4万台,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4月,订单直追3月;

  5月、6月,订单爆满!

  经济危机尚未见底,许多企业忧心忡忡。潍柴集团这份逆势上扬的业绩单,令人惊喜,让人振奋!

  是什么,使潍柴身处逆境却如此活力四溢,如此动力十足?

  “首先要归功于中央拉动内需的英明决策,使我们得以从容应对。”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说,“其次是潍柴持之以恒自主创新的长期积累。”

  机械制造业被誉为工业的脊梁。正是持之以恒的自主创新,使潍柴这家老国有企业用10年时间,实现年销售量增长100倍、利税增长124倍、利润增长530倍、资产总额增长21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4.4倍,跻身于中国500强的第106位,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挺起了“中国制造”的脊梁!

  技术创新——

  从“追赶者”到“先行者”,进入无人竞争领域

  潍柴始建于1946年,1998年是其发展史上的分水岭。这一年,企业濒临倒闭,37岁的谭旭光受命于危难之时,手中惟一可出的牌,就是刚从奥地利引进的WD615发动机。“如果让WD615单纯为重卡待业配套,将永远受制于行业的选择。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将它转行为工程机械配套,才能闯出生路!”谭旭光痛下决心。

  此前,WD615发动机专为重型卡车配套,与工程机械发动机的要求相差甚远。一批技术骨干组成攻关小组,历尽艰辛,苦战一年多,开发出用于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动机近百种,又将适用范围逐步拓展到船舶、大客车、发电等领域。企业迈出技术创新的关键一步。

  长期以来,我国内燃机行业由于缺少自主创新能力,只能跟在世界先进企业后面扮演“追赶者”角色,重复走“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路子。潍柴誓言:领先半步,做行业的先行者,进入无人竞争领域!

  2001年,潍柴成功开发出达到欧Ⅰ标准的WD615及WD618系列柴油机,比国家规定的国Ⅰ实施标准时间提前两年;2002年,潍柴改良WD615系列柴油机,达到欧Ⅱ标准,比国Ⅱ又提前两年;当欧Ⅱ发动机还在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时,潍柴研制的欧Ⅲ发动机又比国标提前两三年问世。

  2005年3月13日,中国内燃机制造业划时代的日子——潍柴宣布,我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0升、12升大功率欧Ⅲ发动机,已由潍柴完成样机试制并将正式投产。此举标志着我国内燃机制造迈入自主创新的“中国动力时代”!

  2005年4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潍柴时,在一台工艺品般的发动机前驻足良久。这台发动机,就是潍柴欧Ⅲ发动机,名叫“蓝擎”。

  2006年春,“蓝擎”批量生产,首批装备高档重型卡车,终结了国产高档商用车依赖“外国心”的历史。一辆以“蓝擎”为“心脏”的重型卡车,在同等负载的情况下,氮氧化物排放比国Ⅱ发动机减少一半,整体污染物减少40%,燃料消耗可降低5%至10%;比国Ⅲ标准污染物排放低20%,燃油消耗比世界最好纪录低3克/千瓦小时。欧洲权威部门鉴定认为,“蓝擎”已接近欧Ⅳ水平。

  “中国装备制造行业发展虽然较快,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自主研发不是闭门造车,而必须具备开放式思维。”谭旭光说。为此,他确定了“三不”原则:“不关门”——以开放的姿态利用好世界资源;“不排斥”——积极利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开展自主品牌的建设;“不违反”——遵守国际知识产权保护。

  潍柴的技术开发模式别具一格:对重点科研项目,设立技术创新课题,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公开招标,确定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有权调度上至厂长、下到分支机构的每一个工作人员,目的就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过去一台新机型从设计到投产需要两三年时间,新开发的8170中速柴油机,仅用3个月。

  创新的意义在于领先。潍柴深知,在核心技术上要领先,在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上也要领先。为此,潍柴以每年开发300多个新产品新品种、获得上百项专利的速度,推动着中国柴油机行业的技术进步。

  近年来,他们先后推出针对高原、高寒、沙漠、港口等不同型号的发动机,且均以良好的适用性实现低油耗、高性能。无论是-40℃的严寒,还是50℃的高温,无论是崎岖山路,还是青藏高原,装备潍柴发动机的卡车畅行无阻,不必担心出现发动机开锅、冒白烟或是严寒时需要火烤的尴尬。

  照常规,动力配套企业只需提供发动机,整车安全性能是整车厂的事。潍柴却主动延伸设计链条,把整车安全纳入自己的设计范围。这一设计理念的实施,使潍柴成为我国首个把发动机排气制动技术(WEVB)应用到重型汽车上的专业厂家。

  货车司机最怕负载下长坡,因为刹车片很容易过热导致刹车失灵。采用WEVB技术后,下坡时不用踩刹车,发动机排气系统会自动给汽车提供制动力,将能量吸收后转化为阻力释放,使整车的刹车制动力提高70%,可有效杜绝刹车失灵事故。

  潍柴的2号工厂显得空旷而神秘,外人难以进入。执行总裁徐宏说,国家规定2009年实施国Ⅲ产品、2012年实施国Ⅳ产品,而潍柴2006年就生产出欧Ⅳ产品,去年又生产出欧Ⅴ产品,2号工厂已具备批量生产欧Ⅳ和欧Ⅴ产品的能力,“我们已完全进入生产一代、研发一代、贮备一代的良性循环状态!”

  机制创新——

  掌控核心技术,配置社会资源,有所为有所不为

  4万平方米的铸造中心,布满了五六米高的现代化铸造生产线。这里干净整洁,看不到一点黑砂子,与传统的铸造厂天壤之别,操作工人仅有400人。“这样的生产规模,过去至少需要3000名工人。”徐宏说。

  这套设备2007年从德国进口,耗资15亿元人民币,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铸造设备。有人力荐购买国外的二手货,价格只有2亿元人民币,谭旭光不为所动。铸造中心投产后,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3倍,废品率控制在1.5%以下,比一般同类企业降低8个百分点。仅此一项,一年就创造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

  生产一台大功率发动机,通常需由成百上千个零部件配套。潍柴“有所为有所不为”:掌控核心技术,自产关键零部件,把最具优势的板块做强做优;把其它配件交给配套厂商,充分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只有掌控核心技术,才能牢牢把握主动权,不会受制于人。”谭旭光说。

  油泵、活塞、螺栓、皮带等发动机的配套零部件,潍柴采取社会采购的方式,由配套企业按订单生产,为此先后带动起500多家供货厂商,仅山东企业就有200多家,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倚靠潍柴这棵“大树”,一些配套企业迅速壮大,其中不乏产值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小巨人”。龙口市龙泵燃油喷射有限公司原是一家农机修造厂,年产值仅几百万元,与潍柴建立长期供货关系后,潍柴对其输出技术、管理,使之不断膨胀,年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文登市天润曲轴“攀”上潍柴后,成长为国内同业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龙头企业。

  2008年初,潍柴推出又一个变革创新产品:国内首个客车及商用车专用“动力总成”系统。“动力总成”作为一款独立产品,系统由发动机、变速箱和车桥有机组成,被业内称为国内汽车行业最佳动力系统解决方案。

  潍柴为何要推出这款产品?原来,潍柴WD系列发动机虽然一直以油耗低著称,但因发动机、变速箱、车桥的厂家长期以来各自为战,装配成整车后,发动机受到变速箱和车桥等牵制,优势得不到最佳发挥。2005年8月,潍柴斥资10亿成功收购湖南湘火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了发动机、车桥、变速箱等零部件组成的重卡产业链,遂不失时机推出这项创举。

  有了“动力总成”系统,潍柴迅速协调产业链各子公司,通过对发动机、车桥和变速箱统一标准,多次实验,最终找出了整车最佳配置点。据潍柴技术中心主任佟德辉介绍,该系统的推出属国内首创,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是国内燃油消耗率最低的产品,按年行驶20万公里计算,年节油可达9620升。

  “如今的竞争更多表现为产业链条、产业集群间的竞争,应该注重系统创新。”谭旭光说。所谓系统创新,就是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引导、资源整合、研发协作、联合攻关和标准制定,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面对当前的经济危机,潍柴打造的黄金产业链产生的价值,以及企业间的协同竞争优势,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让潍柴有足够的信心战胜困难。

  为提升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潍柴双管齐下,既加强“供应链管理”,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制造技术带给企业;又瞄向“研发共同体”,联合上游300多家供应商和下游的多家整车厂,发起创立“研发共同体”,共享科研资源和技术成果,联手科研攻关。

  运用系统创新理念,潍柴推出最新款WD12发动机,打破了这一领域全部被国外品牌垄断的局面,使中国重型商用车拥有了“中国心”。配套试验数据表明,该发动机百公里油耗20.91升,比国外同类机型低9升。按潍柴年产销20万台发动机、每台车年运行10万公里计算,一年能省柴油180亿升!在推向市场的一年时间,产销达1.5万台,今年的订单数量预计将超过3万台。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灵活机制,使潍柴走出靠低价倾销、同质化竞争的迷局,确保在市场上的领先竞争优势。在去年潍柴400亿销售收入中,新产品产值占45%,贡献利润达六成以上。到去年底,潍柴发动机在总质量14吨以上的重型汽车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达36%,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在5吨以上装载机市场的占有率达82%,变速箱业务板块在重型汽车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2%以上,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领军企业。由于供应链管理和企业发展模式的优化,5年来企业销售收入连续翻番增长,去年营业收入近500亿元,同比增长21%,出口7.85亿美元,同比增长67%,继续稳坐中国最大汽车零部件集团的交椅。

  管理创新——

  不求所在所有,但求所用所为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当年12月,潍柴就向全集团发出“全球经济衰退即将到来”的预警。从去年初开始,公司聘请国内外多家著名的咨询公司和专家,从战略、运营和干部素质三方面对公司“体检”,查找问题,及时整改。随后,公司的技术、营销、财务“智囊团”,远赴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全面调研和评估国际资本、产品和人才市场。在把握国内外两个市场未来走势后,公司迅速制定应对之策,未雨绸缪,提前开始降低成本、控制库存、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积累了大量的现金储备,增强了企业抗风浪能力。

  “自主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科学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从创新中获得最大收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获得者谭旭光说。在他看来,管理体系中,对人的管理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人力资源是我们成功的重要保证。”采访中,谭旭光反复强调这一点。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战略,重视人力资源的优化、引进和培养,用人性化思维去管理人力资源,这是潍柴拥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奥秘所在。

  潍柴的用人原则是“不求所在所有,但求所用所为”。设在奥地利格拉茨市的欧洲研发中心,是潍柴投资1亿多元,与奥地利的AVL公司联合建立的,潍柴派往的研发队伍多达上百人。公司精心培育的设计骨干,包括加工工艺、铸造方面的专家,都在那里工作过。在与国际顶尖科研人员的密切交流中,他们不仅掌握新型发动机的核心技术,更学到了国际发动机行业的设计规范。与此同时,在欧洲研发中心工作的外国专家,也常常被召回潍柴总部,传授技术和理念。此举使潍柴始终处于世界内燃机技术最前沿。

  上海、杭州,环境优越,人才荟萃,信息畅通,是人们向往的“天堂”。潍柴上海研发中心和杭州研发中心的100多位研发人员,人在“天堂”,“根”在潍柴。潍柴每一个新产品的推出,都是分布在国内外技术精英的智慧结晶。潍柴不强调技术人员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更注重各方面人才的均衡。同时,借助“外脑”,推动企业内部创新体系的建立完善。

  为跻身世界技术前列,潍柴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研发机构携手,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等名校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还有一支由12名海外博士组成的“专家顾问团”,定期来潍柴“把脉”,涉及的领域包括产品研发、质量管理、战略发展、人员调配等。同时,还聘请多个专业咨询公司,提升企业在资本运营、薪酬制定、企业文化、信息化、全面预算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在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过程中,潍柴培养了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数量可观的高技能人才。4年前,潍柴刚刚在发动机领域崭露头角时,便花大价钱引进在国外内燃机行业巨头工作多年的技术专家。2006年至今,仅发动机业务板块引进的硕士以上高级人才就达300多人,本科生近400人。在现有的8500余名员工中,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就有1025人。同时,潍柴职业学院每年都为企业输送大批有技术、有文化的技工人才。

  如今在潍柴,地位、待遇、收入最高的是技术人员。近几年,企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激励科技人员创新的举措:每年召开一次科学技术创新大会,每年拿出300万元用于重奖技术革新成果;每年拨款150万元设立人才培训专项基金,优秀人才可以自主选择国内外有关院校及专业带薪深造;对优秀人才实施全面保健计划,享受专门的医疗保健待遇;每年拨款100万元,设立“优秀人才子女助学基金”,为优秀人才子女入托上学、出国深造等提供机会和资助。

  灵活的用人机制和开放的研发体系,使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为潍柴所用,一大批来自国内外科研机构、大学和相关企业的人才聚集在潍柴动力周围。潍柴的博士后流动站和泰山学者岗位的设立,成为企业吸纳高级专业人才、挖掘社会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为潍柴的持续强劲奔腾提供了充足的智力能源保障。

  “走遍天下,我是你不变的承诺;跨越颠峰,我是你同行的欢乐;创新时代,我是你挺直的脊梁;中国制造,我是你永远的收获!”在潍柴采访,这首由谭旭光作词的《中国,前进中有我》企业之歌,时时在耳边萦绕。透过美妙的旋律,我们听出了潍柴人的自信,更看到了中国机械制造业美好的未来!

来源:人民网 作者:徐锦庚 刘成友
文章关键词: 潍柴 谭旭光 发动机
扫描分享到微信好友或微信朋友圈
新闻反馈与咨询
推荐阅读
推荐车型更多
潍柴,品牌首页>>
相关视频更多
  • 全明星阵容 潍柴全新一代4.0燃气发动机新品正式发布

    00:01:51
  • 潍柴动力上市20周年研讨会开启

    01:22
  • 谭旭光:一辈子干好一件事 铸造动力“中国心”

    03:27
  • 潍柴WP15NG天然气发动机荣获“2024年度值得用户信赖高效天然气重型发动机”

    01:02
  • 谭旭光:向自己开炮,实现自我颠覆性的突破

    00:44
  • 谭旭光:逆境只会让我们的斗志燃烧得更旺!

    00:34
  • 谭旭光:繁荣的背后一定有风险

    00:26
  • 链合创新挑战未来,潍柴打造高质量发展“共赢链”

    01:26
  • 回顾一下潍柴2024商务年会

    02:50
  • 潍柴WP15NG亮相南京内燃机展

    01:23
相关文章
潍柴相关产品更多
一周热文
最新视频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