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卡车网> 资讯 > 零部件 > 变速箱 >

五大机构为零部件企业“走出去”支招

  一个有关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会议,却聚齐了花旗、普华永道、安永、诗道芬、英特华等世界五大投资咨询机构,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但在2009年3月27日,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贯彻‘走出去’战略研讨会”上,由于金融危机的蔓延,更由于会议的主题就是“走出去”,所以才有了五大机构在杭州萧山的汇合。

  从在西欧四国对中国商务代表团的追踪,到亲自出马到中国现身说法,花旗与普华永道们可谓对经济味道的嗅觉相当敏锐。

  “金融危机当前,欧美许多汽车零部件企业正在积极处置他们的项目,一些企业已经进入到破产程序,正在不停地出售相关资产。中国企业此时收购具有战略性意义。”从汽车主要产业国前线传来的消息引起中国汽车零部件界的兴趣。记者已经有所耳闻:国内一家很大的零部件集团近来一直密切关注着那些名气很大的被破产保护的企业。

  那么,收购就是把对方企业买下来就完事了吗?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收购技术可能比收购企业更有价值

  “中国企业‘走出去’可分为两大块:一是进入对方市场,在国外建厂,尤其是进入一些新兴国家的市场;二是收购核心技术及新的应用技术。”安永公司的陈正仁经理认为,“‘走出去’当然也不仅仅是收购,我们的产品出口也叫‘走出去’。”

  显然,在陈正仁的心目里,收购的核心内容应该是技术范畴。

  英特华公司的企业构建咨询总监陈建刚也表示:“收购对象不一定就是企业,可以是技术,也可以是技术的使用权。”

  “利用现在资产定价权重新确定的大好时机,把真正有用的东西买回来是最重要的。”同样,来自诗道芬公司的公司董事胡康钢博士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重点关注有技术特色的中小型企业

  从某世界著名咨询公司介绍的案例看,他们主导的汽车并购案项目动辄几亿美元,有的甚至达到几十亿美元,使会议现场许多中小零部件企业的负责人觉得高不可攀。实际上,从全球汽车业并购案例中观察,一是许多并不都是“巨象”式的项目,二是即使是要并购的企业拿不出那么多自有资金,还会有很多的融资渠道,而且通过适当的融资与债务管理整合后,新的企业可能会变成一家更为健康的公司。

  与会的多数咨询机构都更看好收购欧美一些有技术特色的中小企业。安永公司的陈正仁就直接指出,中国零部件企业应该把收购的重点放在中小型的有技术特色的公司身上。

  英特华公司的陈建刚也提出,收购中小企业具有诸多优点,如企业自身可能就具有高水平的技术与研发实力,可加快收购进程并以更低的价格收购,分散了买方的风险,可使收购难度最小化并简化收购后的整合难度。

  从资料中可以看出,英特华的业务本身侧重点就放在中小型企业身上。陈建刚在会上向与会者提供的英特华目前掌握的27家可收购企业资源中,包括德国企业8家、美国企业8家、英国企业5家、日本企业5家和意大利企业1家。从这些公司的质地看,都是经过他们筛选后具有一定价值的公司。其中有1家做整车电子系统的公司,年可提供1000万英镑的利润。如果哪家中国企业能够收购并整合好的话,不仅每年可能为企业增加上亿元人民币的利润,而且通过全面知识产权收购还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技术优势。

  收购的核心价值要看协同效应

  “设计一个可行的融资方案非常重要,”花旗公司的董功文经理表示,“债务管理如果被忽视可能是公司将来犯的最大错误。”收购过程中有许多看不见的因素。确实像一位专家所讲的那样,包括对金融工具的使用,收购中与收购后怎样使公司的增值链更具价值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5家著名投资咨询机构的代表都表示,并购中硬件的因素几乎都看得到,而软件因素其实才是更需要关注的。董功文就直截了当地表示:“收购的核心是价值创造,这是由并购中的协同效应所体现的。”他的这一观点在其他几家公司代表的演讲中也多有提及。

  “在报表中看不到的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普华永道企业融资与并购部门合伙人鲁俊道出了在他们行内公开的“玄机”。据他介绍,普华永道为了并购后的企业能够顺利度过整合期,甚至可以提供专门的整合团队租借给企业。

  诗道芬的胡康钢博士提出:代表企业中大多数人价值观的企业文化整合往往是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关键,同时也是影响企业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的看不见的因素。

  各方观点

  并购与被兼并:曙光PK德尔福

  ——难道“不差钱”就能把事情办好吗?

  作为中国零部件企业的佼佼者之一,以车桥为主业的曙光集团早在3年之前就已经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他们在美国和韩国设有公司(办事处),同时在美国成立了技术研究中心。

  曙光集团副总裁张冯军介绍,地处美国汽车城底特律的曙光美国技术中心,解决了顺应北美客户的战略性供应商要求,还可以同时支持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板块的运营。通过对一家美国公司的并购,曙光解决了四轮驱动底盘检测能力和整套液压系统测试能力,可以更好地针对美国当地客户开发产品。

  张冯军表示,美国业务的开展对公司出口战略和产品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被并购者,德尔福(上海)动力推进系统有限公司商务发展部经理杨荣伟则更有一番独特的见解。因为不属于德尔福的核心资产,动力推进系统公司很可能面临被卖掉的局面。

  “‘不差钱’是不是就意味着收购的成功?”杨荣伟对最有钱的中国企业有可能盲目地“走出去”表示了担忧。

  “只收购你想要的东西,而不要像‘次贷’那样打包收购。”杨荣伟给出了他的成功标准——“‘吃得下,管得好’才称得上是收购成功的基本标准。”

  零部件企业:各有各的想法

  ——没“走出去”不一定不想“走出去”

  “我们目前并没有‘走出去’的想法,主要是来听听专家的思路,了解一下别的企业的想法。”这是记者在会议休息期间与几位企业家沟通时得到的几乎一致的回答。中汽协某分会秘书长也向记者表示,分会目前还没有确定的“走出去”的想法,这次听会之后特别希望中汽协组织相应的赴国外考察团,有针对性地实地看了之后才能有更好的判断。

  瑞立集团副总裁陶保健则与上述几位有着不同的想法。这家已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的浙江民营企业,去年确实有在美国收购企业的打算。

  但今年看到美国当地经济的萎靡,公司的想法已经从收购变为自己设立公司,而“收购”的目标则变成了美国当地的相关人才。

  普华永道的鲁俊也向记者表示,他们公司已经同与会的几家企业交流过并达成了合作意向,有的可能已经进入到比较实质性的阶段。虽然他并没有说这几家企业是谁,但记者从参会的企业名录中也能推敲个一二出来。

  尽管多数零部件企业仍在“走出去”之前徘徊,但没有往外走不意味着就没有“走出去”的想法,许多企业已经在认真思考。

  专家视点:敢想却不盲目,“买断”还要共赢

  ——专业的事要让专业人来做

  作为多年从事汽车零部件事务的老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董建平参加了西欧四国之行,也是积极组织召开本次“走出去”研讨会的关键人物之一。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我们不是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董建平认为,中国仍然不是汽车强国,尤其是自主品牌不强,自主品牌零部件被边缘化,零部件行业已处于危机之中,“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去按部就班地去实现超越了”。

  敢想才能搭上顺风车,谨慎而不盲目才能清醒地知道“走出去”的目的,明确我们想要的是什么。

  “我们切忌只知道把人家的生产线买进来”,董建平对于“买断”式的做法予以批评。他表示,收购并不是要把对方置于死地,更多地买进对方的技术,发挥对方原有的优势,双方合作共赢才能赚更多的钱。

  谈到此次五大机构参与“走出去”的构想,董建平给出的理由是:要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

来源:中国工业报 作者:赵三明
文章关键词: 瑞立 德尔福 零部件
扫描分享到微信好友或微信朋友圈
新闻反馈与咨询
推荐阅读
推荐车型更多
一周热文
最新视频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