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价格上涨增加造车成本 涨价降价车企两难
发布时间:2008-03-21 13:06:00
反馈
“涨”字似乎已经成为2007年的年度汉字,但车价涨还是不涨,却是众多汽车企业面临的一个问题。由于连日来国际铁矿石价格、汽车用钢材价格一路看“涨”,使得汽车产业能否顶住“上游”的涨价压力,已成持币待购消费者关心的焦点。看似只是一个疑问,其背后蕴藏着一场如何转移成本压力的博弈。
每台车成本增加1500-3000元
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一场成本上扬的风暴正席卷整个汽车制造界。自2005年、2006年开始的钢材、橡胶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之风在今年年初越刮越猛。在欧佩克决定维持产量不变之后,全球原油价格继续上涨。而由此带来的石油衍生品,尤其是用于汽车制造的工程塑料和普通塑料制品价格上涨趋势明显。而工业碱的原料价格的上扬也将导致汽车玻璃的制造成本增加。
国家统计局3月10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较上年同期增长6.6%,增速再创三年来新高。
“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直接导致了零部件总成价格的上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轻卡厂家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零部件价格上涨,导致我们的成本压力骤增。”
“粗略估计今年每辆车的成本将可能增加1500至3000元。”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主席饶达分析认为,即便是改款车,由于要做部分的模具、检具、机具等,成本也会相应增加。
看涨看跌:车企走到岔路口
尽管钢材、原油、物流、人力等成本的上涨已经对汽车企业的利润空间造成很大挤压,但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车企似乎已经走到了一个尴尬的岔路口,技术革新和车市成熟已经使车价一降再降,而消费者也早已习惯了汽车降价;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成本压力也随之而来。
饶达预测,相比去年3月出现的降价潮,今年的降价潮肯定要比往年弱得多,而且汽车价格拐点或将在今明年出现。
亚市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苏晖也同样持看涨观点,他认为,去年几乎所有商品都在涨价,而汽车一直在降价,但汽车的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等均在上涨,因此,汽车长期降价不符合经济规律。
尽管看涨国内汽车价格的声音较高,但持继续降价的观点更是大有人在。他们认为,国内汽车市场已正在向买方市场转变,在汽车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厂商肯定不敢轻易拿涨价做文章,否则无异于削弱自身竞争力。如果成本市场不再出现大的异动,今年国内车价持续下降依然是大趋势,偶尔小涨不会影响车价下降的主流。
3月18日,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夏治冰在F6上市现场则表示,比亚迪面对这一不可避免的压力,采取的是不同的打法,虽然成本肯定要增加,但比亚迪采取的措施是运用更多新技术来弥补或降低这项支出。一句话,涨价,好像不太可能。
弱小商用车企业面临生死关
原材料涨价后,对商用车行业的影响最大,对原有的竞争格局将带来较大影响。目前,多数商用车采取的策略是,大中型客车上涨的成本自己内部消化,而一些中巴产品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涨幅;同时,一线企业基本选择了内部消化大、中、轻型全线产品的上涨成本,但也有一些二线、三线企业倾向于对中巴提价。
近几年来,车市已经历了两次涨价,第一次是在2005年3月,国际铁矿石供应巨头对铁矿石的价格进行了高达71.5%价格上调,直接导致国内钢材价格上扬,最终使得造车成本上涨,才使得厂家将销售价格提高,其涨幅在万元左右。第二次是2006年上半年,由于新消费税的实施,提高了大排量汽车的税率,故国内市场中绝大多数大排量车的价格出现了上涨,涨幅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
每一次涨价都是优胜劣汰的竞争,这一轮涨价也是如此。首先,对于新进入者来说,这个行业的门槛更高了。其次,抗风险能力弱、利润储备少的一些小企业将被淘汰出局,能生存下来的都是竞争力比较强的。对于整车企业来说,涨价对它们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利润的储备都是一种考验。
来源:卡车网在线在线新闻组
作者:喻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