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引发产品升级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在我国农村地区,发生改变的不仅仅是运输车辆,用于农业种植的农业机械也向着大中型转变。“农用三轮车向轻型卡车升级,传统的四轮拖拉机向大中型联合收割机升级。”高元恩认为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6年上半年伊始,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引爆了农民对大中型拖拉机与收获机的需求,产销增幅达到50%-60%。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国内农机工业预计将实现产销额达1300亿元,增幅约为22%。2007年,农机工业将实现产销额达1500亿元,增幅约为15%。
高元恩分析说,出现大幅增长,一方面是因为国内机械制造水平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出现了质的变化。“以前,农民的生产主要是靠人力和畜力,以及少量的小马力四轮拖拉机,主要用来耕种。后来,操作简单,运力适中的三轮农用车走入农民的生活。今天,诸如低速载货汽车,大型联合收割机等农用机械更是可让农村人摆脱体力劳动的束缚。”
“小型多,大型少;动力多,配套少;低档次多,高档次少”,以往农机工业这种产品结构正逐步得到改变,高元恩说,中国农机已经走入升级时代。
行业洗牌提速
庞大的农村市场,诱惑是巨大的。当前,在轻卡市场,有北汽、东风、福田等传统商用车企业,同时不断有新企业和轻卡品牌出现,其背后是大量外来资本的涌入。
一位长期从事农机生产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国内农机行业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市场细分不充分。有新企业不断进入这一行业,是基于其低成本和低难度,在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境外资本。”
高元恩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加剧了农机市场的竞争,制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同时也有可能带来一些不利影响。然而,市场的问题终究需要市场去解决,面对种种问题,高元恩说,破解之法在于国内农机企业看准市场形势,加速自身变革。
“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加大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调整产业结构,各企业间的竞争和较量将在农机行业的各个领域上演。如果缺乏战略眼光和竞争魄力,规模又上不去,将很难应付行业的冲击,最终被淘汰出局也是意料之中。”高元恩说道。
命运嬗变的前夜
相对于福田等商用车企业,产品结构单一的传统农机企业,更是在资金和技术的两重制约下走到了命运嬗变的前夜。
在众多积极谋求蜕变的农机企业中,行业“龙头老大”山东时风集团(以下简称时风)最近动作频频。20年前,以小型拖拉机、三轮农用和单缸发动机起家的时风,一直凭借三轮农用车、四轮拖拉机以及大型田间作业机械等产品主宰市场。如今,市场形势风云突变,时风面临历史的拐点。
在时风提供的一份数据报告中,记者发现,从近几年该集团的销售收入看,低端产品所占销售额的比例正逐年下降。2006年,时风销售总额达到141.6亿元,增长了21.9%,而来自传统农机具的销售收入只占总销售额的六成多一点。
那么,剩余的销售额出自何处?“升级换代后的新产品。包括四轮低速载货车、时风轻卡、工程轮胎以及大马力拖拉机等,而且这部分产品占销售额的比重日益上升。”时风集团总经理刘成强解释说。
在同质化的竞争环境里,农机产品拼的是价格,如今,价格已然不是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谁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谁能准确地细分市场,谁就能抢得先机。传统的农机企业欲在险象环生的市场中独领风骚,是一个复杂的课题。
“实施国际化战略,参与国际化竞争。”刘成强告诉记者,“我国农机产业形成的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海外市场可以消化这部分生产能力。低速汽车适应性强、价格低廉,特别适合于东南亚、非洲和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农村。”
在时风负责技术的副总经理森连华告诉记者,时风是以轮胎产业为突破口进军国际的,2006年时风仅轮胎出口创汇就超过4000万美元。2006年11月,时风试制成功直径达3.7米,重3.6吨的40.00-57型巨型轮胎,时风是国内惟一一家能生产这种轮胎的企业。2007年,时风计划再投资1.5亿元用于轮胎公司技术改造,形成年产20万套巨型工程轮胎的生产能力。“一条这样的轮胎价值等同于一辆高级轿车。”据森连华介绍,这种巨型矿山用轮胎广受国外用户的青睐,手里订单已经排到了今年的7月份。
轮胎项目,仅仅是时风重点突击的领域之一。据悉,热电中心10万千瓦机组项目、660万套农业装备轮胎项目、30000吨锦纶工业布项目、5000台联合收割机及农装配件等重大产业项目都已经整装待发。主导产品在三轮汽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低速货车、轻卡汽车、拖拉机、发动机、轮胎和联合收割机。这种发展模式被刘成强总结为“同心多元化”。
谋求突围的时风,或许可以带给中国的农机企业一点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