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东去,气势磅礴,我国重型汽车工业的龙头——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正以这样的雄浑之势, 滚滚向前。
2006年,中国重汽产销重型汽车一举突破6万辆,相比重组之初的不足4000辆,增长15.5倍;2007年上半年,产销重型汽车52000多辆,全年可望突破10万辆大关(世界重卡巨头沃尔沃集团2006年全年产销量为10.8万辆)。这是一个让民族重工业振奋的数字,它意味着一个可与世界重卡巨头比肩的企业,诞生在中国大地。
中国重汽——一个饱经磨难的老牌国有企业,一个以振兴民族重卡为已任的企业,经过6年多艰苦卓越的努力,神奇般地使一个负债总额高达129.67亿元的企业,起死回生,跃居世界重卡行业前八强,被誉为“全球同行业增长最快、最具竞争力和成长性”的企业之一。
变化翻天覆地,奇迹惊世骇俗。人们不禁要问,这巨变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故事,有着怎样的奥妙?
志气——把企业真正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不可替代重型汽车基地
志当存高远。一个人要有大志,一个单位要有大志,一个民族和国家要有大志,大志激发伟大的精神和非凡的力量,伟大的精神和非凡的力量实现大志,惟其如此,才能展示出大气魄、大手笔,才能谱写出气贯长虹的大诗篇。
在中国重汽,记者深切感受了什么叫大志气,什么叫鹏程万里的大作为。
个人志气
当中国重汽气血两亏,病情危重的时候,这个“巨人”深深地尝到了“英雄气短”的滋味。恰在此时,马纯济被点将。他毕业于上海理工大学,从工人到车间主任,32岁时就担任一家汽车企业的厂长。他与汽车有着不解之缘。
作为济南市委副书记的马纯济,受任于非常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成为中国重汽的党委书记、董事长。肩负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希望,肩负着山地省委、省政府、济南市委、市政府的重托,我们国家需要重型卡车,中国重汽不能倒。他深知中国重汽之重。
企业这么艰难,还有那么多干部职工坚守岗位;很多单位来挖人才,还有那么多技术人员毫不动摇。这是因为还有不灭的中国汽车梦在,还有振兴民族重卡的志气在。马纯济从他们的眼中读到了企望,这里是他们圆梦的方舟,中国重汽不能倒。他深知中国重汽之重。
在拜访老厂长王子开时,王老双手紧紧地握着马纯济的手。老人的表情深深地感动着马书记,他从老人的眼中,读懂了老重汽人的心,读懂了要圆汽车梦的不了情。这是一位共和国不会忘记的功臣。
时间倒推到1959年,北京长安大街上一个书生模样的中年人,提着一个黑色的公文包,不时东张西望地寻找着什么。每当有一辆重型汽车驶过,他都会两眼放光,紧盯不放,那份投入与忘我留给现代人的只有感动。
他就是当时的济南汽车制造厂(中国重汽的前身)厂长王子开。 那个年代,只有繁华的长安大街能够“经常”看到重型汽车。为了生产新中国的第一辆重型汽车,他连续十几天蹲在长安大街边上耐心地等待、观察。遇到感兴趣的汽车他就设法拦住司机上车观察,等车到了目的地再下来仔细琢磨。
王子开想到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没有我们自己制造的重型汽车,而年轻的共和国多么需要重型汽车。他坐不住,他做梦梦的都是汽车。
1960年4月,我国第一辆载重8吨的重型汽车——黄河牌JN150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重型汽车的历史。 指挥过千军万马的朱德委员长用他的如椽之笔,以我们母亲河的名字,为我国的重型汽车亲笔题写了雄健刚劲的“黄河”二字。
1960年5月4日,毛泽东主席视察济南,用他那共和国缔造者的大手深情地抚摸着刚下线的新车,赞扬“黄河”车是中国工人阶级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丰硕成果。
2006年1月18日,中国重汽在隆重庆祝企业成立50周年的大会上,集团公司向创业功臣王子开同志颁发了“中国重汽重卡元勋奖”。颁奖后,马纯济真诚地表示:“每一个投身重汽事业的建设者都怀抱着一个美好的汽车梦和强烈的报国梦,并为此倾注了自己心血和汗水。中国重汽的历届领导带领广大职工艰苦创业,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中国重汽创业者的志气和干劲,将激励我们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记者在采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付于武时,谈到中国重汽的崛起,他赞叹道:“重汽人报效国家、自强不息的精神代代相传!”
企业志气
中国重汽刚重组,决策者们认为,最重要的是鼓舞士气。 “夫战,勇气也。”没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没有一往无前、气吞山河的雄气,企业柳暗花明只能是一席空谈。
面对数万职工企盼的目光,马纯济阐述了中国重汽的“十大优势”,并指出:“企业困难越多,说明发展的潜力越大;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克服这些困难,变困难为潜力,化潜力为动力。”
于是,中国重汽推出“机制、管理、技术和企业文化”为核心的四大创新工程,制订了“一年扭亏,两年盈利,三年发展”的企业奋斗目标,打一场绝地求生的攻坚战。
时间,在重汽人挥汗如雨的手臂间滑过;希望,在干部职工的心胸中凝聚升腾。重获新生的重汽人以强烈的紧迫感追赶逝去的岁月,用连续的翻番增长迅速打造出一个新的强者形象。到2005年,中国重汽的全国重型汽车市场占有率再次跃居行业第一
。
中国重汽的大气,不仅表现在国内。他们善于审时度势,进行战略创新。一个企业,没有战略上的大气势,就不会有发展上的大跨越。2006年,中国重汽将国际化战略提至四大战略(国际化、技术领先、高质量低成本、区域化)首位,开始以国际化引领企业发展方向。
马纯济说:“中国重汽的国际化战略是一项全面的战略,包括资本国际化——建立国际资本融资平台,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技术国际化——建立自主创新机制,掌握市场竞争的核心技术;市场国际化——建立全球营销网络,形成四位一体的售后服务体系;品牌国际化——打造国际自主品牌,提升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人才国际化——建立国际化人才队伍,满足国际化进程需求;管理国际化——完成企业改制,确立市场化经营体制,引入现代科学管理。”
中国重汽于2003年开始进入了国际市场,当年出口整车40余辆,两年后这一数字增长了100倍,出口居重卡行业第一,并跻身汽车工业出口前三强。2006年,整车出口已超过了6000辆,创汇额超过2亿美元。产品销售到50多个国家、地区。今年出口整车将突破15000辆,创汇3亿美元。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之年的中国重汽在曲折中成长,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又好又快地向着“把企业真正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不可替代重型汽车基地”的战略目标迈进。
民族志气
当历史进入到汽车轮子时代的时候,汽车的名牌就近乎是一个国家的象征。美国的福特、日本的丰田、德国的奔驰,都成为这些国家的骄傲!同样中国重汽的“黄河”也是我们民族的自豪。
我们知道,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从奥地利的一座小城旁流淌而过。小河、小城以及出自该小城的一个世界闻名汽车品牌,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斯太尔。
我们更知道,在中国,黄河从山东省济南市旁滚滚东去。中国重汽一个知名的系列产品也与城市旁这条著名的河流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黄河。
五十年前,当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之时,济南汽车制造厂诞生在黄河岸边。从此,她就像滔滔不绝的母亲河急流勇进、奔腾不息, 奠定了在中国重型汽车制造业的领先地位。
虽然我们国家的重型汽车一直在发展,但时间迈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仍然难以满足国民经济运行及国防建设的需要,“缺重”成了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国家决定组建一支中国重型汽车生产的“联合舰队”。
于是,原重汽集团应运而生。由我国重型汽车工业及零配件工业的骨干企业组成,集中了全国几乎所有的重型汽车整车生产厂和重型汽车零部件厂之精华。鼎盛时期,重汽发展成为一个横跨全国14个省市,各类大大小小的公司百余家,职工10万多人的特大型企业。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声中,中国重型汽车工业开始了第一轮洗牌。重汽集团这个庞然大物开始变得不适应,一步步滑入困境。
重汽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发挥着骨干作用,重汽不能倒下。原重汽集团是中央直属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按照国务院2000年第74次总理办公会议的决定,实施改革重组,下放地方管理。2001年1月18日,改革重组后的中国重汽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诞生。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济南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中国重汽全面推进企业的各项工作,步入健康稳步发展的轨道。
有了个人志气、企业志气、民族志气的“三合一”,便有了大鹏扶摇九万里般的壮举。中国重汽的强劲发展,加重了他们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马纯济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我们对国际重卡企业的领军人物都是仰视,现在虽然仍然有发展上的差距,但可以平等地坐在一起,共商合作了。”
2004年9月,汉诺威国际商用汽车展览会上,马纯济遇到重卡领域的风云人物——沃尔沃、奔驰等公司的老总们,会后大家相约一起喝咖啡。席间,一位老总半开玩笑地对马纯济说:“马先生这次参会我们还能相聚,不知道下次我们哪位被你挤出去啊。”
马纯济笑着应道:“我们不想挤出在座的任何一位,只想大家都让出点地方,给我一片天地。”
世界是需要用实力说话的。中国重汽雄厚的实力,托起充足的底气。
“气”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中国重汽对“气”有着自己的领悟,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进行了生动地演绎。从诞生起,中国重汽就与国家的经济、军事等息息相关,他们有着浓浓的为企业争气、为民族工业争气、为国家争光的情结,理解了这些,就易于解读重汽。看到一辆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卡在国内外奔驰,中国重汽更加意气风发,国人也为之扬眉吐气。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大潮中,中国重汽伴随着重卡的喇叭声声,喊响一种气壮山河的声音:
全球化的胸怀,民族化的气节!
锐气——自主创新,打造中国民族重卡的核心竞争力
锐气,需要胆气,需要才气,亦需依凭精锐的武器,方可形成所向披靡的锐气。
中国重汽手握利器,勇猛精进。几年来,他们技术改造总投资超过50亿元。中国重汽取得国家科技发明专利达760多项,实现了“两天一项专利”的速度,成为中国汽车行业拥有专利技术最多的企业,进入全国企业专利申报前20强。
中国重汽被评为全国自主创新十大杰出企业之一。 站在巨人的肩上
中国重汽总经理助理朱自全回忆公司重组之初的情景时说,那时候公司技术人员所能做的,就是对引进的斯太尔技术进行消化,别说一个车型,就是对一个零件也不敢改动。
由于斯太尔技术的扩散,市场上同质化产品竞争日益加剧。新重汽总结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的原因,主要就是创新能力不够:从建厂到重组前竟没有一项国家专利;引进斯太尔技术17年,只注重该技术的国产化却没有开发一款新车。
马纯济动员大家,以斯太尔技术为基础,我们自己造个车。
中国重汽有些工程技术人员认为国外搞一辆车要投资多少个亿,而那个时候工资都发不出来,生产刚刚启动,上来就要搞新产品,要拿出1000万,这不现实。马纯济说,我们咬咬牙,不信搞不出,不要怕失败。
飞龙车搞出来了。创新,需要敢越雷池。
目前,中国重汽集团的产品已由一个斯太尔平台演变成四个平台,从四个平台演变为9大系列,车型由最初的78个扩展到2700多个。刚重组时车的目录就只有3页纸,现在的目录如果列出来有一本字典那么厚。中国重汽已成为中国重卡行业车谱最全的企业。
中国重汽的自主创新,总是善于站在巨人的肩上,实现了从消化吸收再创新到集成创新的飞跃。他们生产的整车及零部件,已跨越了原来引进的斯太尔技术,一辆车的数千个零部件中,几乎没有一个零部件是引进时的旧模样。中国重汽先后自主研发出斯太尔王、金王子、豪骏、豪运等深受用户喜爱的新产品以及特种车产品,并自主研发出多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军用重卡产品。
中国重汽集团自主研发的HOWO系列重型汽车是中国重型汽车工业自主技术创新的重大成果,被业内称之为“重卡领袖”。HOWO 系列产品拥有100多项自主专利,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代表中国重卡行业最高档次、最高水平的重型汽车产品,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HOWO
系列不仅再次确立了中国重汽集团在国内重卡行业中的龙头地位,也成为中国重型汽车工业进步的推动者与引领者,大大缩短了中国重卡产业与国际先进重卡技术的差距。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国内外业界的高度关注,并创造出投放市场当年产销突破10000辆的令国外企业深感震惊的“奇迹”。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市场是企业发展的阵地。中国重汽在产品的自主创新方面,提出领先竞争对手一步的“市场的差异化”与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区域差异化”理念,使产品形成了“生产一代、储备一代、设计一代”的格局,时刻保持领先市场、领导市场潮流。“区域差异化”就是根据客户地区特点研发不同特色的产品,如俄罗斯的气温,重型车的工作环境可达到零下50度,而中非却高达零上50度,另外,俄罗斯采用的欧盟法规,排放、噪音等要求都与非洲不一样,中国重汽根据不同市场特点研发出适应当地工作环境的重型汽车产品。这种区域化创新战略为中国重汽赢得国内外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
“芯“中的力量
一个大企业,面对复杂的世界,复杂的社会,什么情况都有可能遇到。犹如一艘轮船航行在大海,什么风浪都会遇到一样。关键是临危不惊,善乘长风破万里浪。
内外两大合作伙伴相继向中国重汽出牌:国内一家长期有配套关系的企业停供发动机,国外一家企业终止了发动机合作项目。 仅此两记重拳,就已使中国重汽处于被关注的风口浪尖上。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芯”遇到问题,其情境如何?
有的说,这是困扰中国重汽发展的“瓶颈“。
有的说,这是具有“致命”意义的问题。
面对严峻的挑战,素有骨气的中国重汽,发出响亮的声音:完善自己的产业链,把核心竞争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于是,2005年5月,济南动力破土动工。时间就是命运,关键在于抓紧。中国重汽在争分夺秒。风餐露宿成为经常,披星戴月已是习惯。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展开一场大决战。
让我们把镜头摇到由济南驶出的2589次列车上。在重重的夜幕下,火车在向北京疾驰。虽然时针已过零时,但在一个软卧车厢内,一位旅客的床头阅读灯却依然亮着。
中国重汽技术中心主任刘伟此时毫无睡意,他手中拿着厚厚一沓国外某知名商用车企业的发动机资料,顾不上车厢频繁的颠簸,伴着隆隆的车轮声,在仔细研读。
刘伟此次北京之行的重要任务,就是与有关方面专家对发动机关键技术进行会商。
这仅是一个细节。无数的细节,汇成感人的巨著:短短的8个月,推出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提升型发动机。
中国重汽副总经理王文宇认为,“正是中国重汽强大的的技术基础和快速的应变能力,在短期内才能取得如此的突破。” 2006年4月18日上午,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在济南章丘市正式揭牌,中国重汽为该公司投入近10亿元,联合厂房面积达5万平方米。
记者走进了刚建成的车间,这里宽敞明亮,机器轰鸣,生产线在有条不紊地工作。
目前,中国重汽拥有杭州和济南两大发动机生产基地,最终将年产20万台发动机。
中国重汽在发动机上一直在努力着,突破着。2005年,他们对发动机故障率最多的17个问题进行技术改进提升,并攻克了油浴式空滤器在10吨以上重卡上其进气阻力与过滤率的矛盾难题,从而破解国内重卡的一个关键技术难题。2006年,中国重汽又成功研发国内首创的双旋流进气道和油浴式空气过滤器,使除水率达到100%。2007年,中国重汽又成功研发出全新概念发动机。在增强缸体的可靠性、匹配系统提升、WABCO双缸空压机等多方面实现了技术创新。
有了不懈的创新,领先的技术,一流的产品,才有了中国重汽的气象万千。对此,中国重汽有着深切的体会:
无限风光在创新!
自主品牌的魅力
“中国重汽品牌的自主创新是让外国人逼出来的。”重汽副总经理韦志海如是说。
他做了一个比较:2005年,集团公司产销重卡4.5万辆,按国际标准看,产量规模排全球第八,距第七名MAN公司仅差6000辆。但两者营业额足足相差30亿美元。差距在什么地方?主要体现在无形资产品牌的附加值上。
韦志海清楚地记得,他去沙特开拓市场的第二天,就接到了MAN公司的律师函。该函称,按照当初合同约定,中国重汽出口国际市场的产品不能打斯太尔的品牌。
“斯太尔在中国名气这么响。但因为品牌不属于自己,不能进军国际市场,我们感觉非常痛苦。”韦志海说。
经历了切肤之痛的中国重汽,下决心打造自主国际品牌。如今,SINOTRUK(意为中国的卡车) 国际市场知名度越来越响;品牌价值29.39亿元,入选世界品牌实验室机构公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6年多来,中国重汽就像一个重量级拳手,打出一连串的组合拳,闪现出一道道风景,挥舞出震撼人心的大气魄。这种“重汽速度”、“重汽效益”,业内企业在参观,在学习;专家学者在关注,在研究。
不仅国内在探讨中国重汽,近年来,国外几乎所有的知名重卡及零部件生产企业纷纷派遣高级代表团甚至派专机到中国重汽访问考察,仅集团公司总部就接待国外来访60多次。
2004年11月23日,欧洲一家世界知名卡车公司的12名副总裁千里迢迢跑到遥远的东方,专程拜访中国重汽集团公司董事长马纯济。
是什么东西使高傲的欧洲人前来向中国的一个重型汽车企业取经?吸引他们的是中国重汽连年平均增长65%的发展速度。
听过马纯济的情况介绍,客人们还嫌不够,又跑到了生产车间。当看到中国重汽新开发的HOWO重型汽车时,客人们惊呆了:“马先生,我们没想到中国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造出如此高水平的重型汽车!”
参观结束,客人竟然打破了外交礼仪,硬要和马纯济挤进一辆轿车,一再追问:“马先生,您的秘诀是什么?” 马纯济笑着说:“您真想知道的话,我告诉您,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优势。”
正气——正大之气是一个企业的生发之气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者,正大之气也。
中国重汽集团办公室副主任颜世国对记者说:“我们重汽风气正。”
对于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来说,风气正至关重要。风正才能气顺,气顺才能神爽,神爽才能劲足,劲足才能干事, 干事才能发展,发展才能强盛。
班子的垂范
集团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拓进取、战斗力强。
他们高度重视班子自身建设,制定了《集团公司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制度》、《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几项具体规定》等一系列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措施。提出了领导班子要成为理论学习的模范,开拓创新、勤奋工作的模范,团结民主的模范,遵纪守法的模范,联系群众的模范,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以自身的模范行动,为广大干部党员树立了榜样。
无论工作再忙,公司党委每年都要集中一周的时间,举办读书班,学习中央的指示精神,结合公司发展实际,交流思想、交流工作,交流心得,研究集团公司新一年的目标任务,提出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每个重要阶段党委都要认认真真分析企业面临的竞争格局和企业内部动态,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议,提交董事会决策,经理班子组织实施。
中国重汽实行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董事会班子成员、公司经理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在研究企业发展、重大战略决策、企业党建工作上避免了“两个中心”、“两张皮”的现象。
党员的带头
在中国重汽,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让记者特别感到。
重组之初,分流减员的压力很大。企业严重超员,就像一辆卡车,严重超载,又怎么能跑得起来!
传动轴厂十几名党员职工识大体、顾大局,主动要求内部退养。离开岗位那天,他们组织起来,走进车间,一遍遍地擦着机器,一点点地整理着环境。墙角有点油腻,擦了几遍还是不干净,洗洗抹布,打上肥皂再擦。像是要把家中天天要照的镜子擦亮,像是要把自己的脸面洗净,他们细细地擦拭着。在这里工作几十年,与设备朝夕相处,青春在机器的转动中流走,价值在寒暑的交替中实现。真舍不得离开这里,无声的泪水流下来。
他们这样以义务劳动的形式过了次组织生活,向自己心爱的工厂告别。他们无怨无悔:只要重汽好,我们就好。告别的是工厂,永远不别的是汽车梦。
马纯济为之感到。“他们为国家为企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下岗本身就是他们对国家的贡献。”他多次对记者说,“我们的职工太好了,太可爱了,要多写写他们。”
中国重汽经过党组织艰苦细致的工作,1年多时间5万人分流,实现平稳过渡。
中国重汽的党内先锋号工程,作为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相结合的有效形式,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中各个环节,要求党员“平常时刻看出来,关键时刻站出来,危急时刻豁出来”。2001年以来,共完成先锋号工程325项,取得经济效益8600多万元。
中国重汽党委提出优秀的人才就在党内,优秀人才应当进入到党内。在质量攻关、技术进步、自主创新、专利申报、节约增效等工作中,党员优秀人才的参与率达到了90%以上,党组织既是培养优秀人才大熔炉,也是优秀人才施展本领的大平台。
纪检的护航
人的身体需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预防为主;一旦病邪之气侵入,要理气和中,以扶正气。一个地方、一个单位,要使正气长存,离不开大加防范,严加惩治。
中国重汽集团公司党委对新时期企业纪检工作进行了大胆实践,探索出一条“围绕发展抓纪检、抓好纪检促发展、健全惩防体系为重点、防范监督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的企业党委纪检工作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新模式。
他们创新党委纪检监督工作的机构设置,将纪委与监察审计部合署办公,把纪检、监察、审计、法律事务、合同管理、专项稽察等监督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廉政建设”、“内部审计”和“法律风险”三个板块的风险防范体系以及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个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监督的“封闭环”运营机制。
他们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构建惩防体系的全过程。《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十条规定》等10多个廉政建设制度文件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合同管理办法》等10多个监督管理制度,明确了招投标、废旧物资处理、厂房搬迁、采购配套等二十多项工作的监督管理流程,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得到有效的防范。
近年来,他们围绕管理上的薄弱环节,针对降低成本、改进规范管理、实施技术改造、加快新产品开发等生产经营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发挥效能监察作用,共立项目169项,为企业增加和创造效益18800万元,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9692万元。
全员的勤俭
一个单位铺张浪费的歪风邪气兴起,正气将不正。
中国重汽把节能降耗视为一项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任务来抓,提出了“抓管理促节能,抓创新求效益,争创节约增效型企业”的企业节能工作方针和目标,把高质量、低成本战略作为营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取得了优势地位。2007年上半年实现利税17亿元,利润11.8亿元。
中国重汽是如何节能减排的呢?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告诉记者,关键在于重汽人的大气和“小气”。
大气,即有利于节能降耗的技术投入不断加大。
投入近230万元,将锻造厂8台1~16吨蒸汽锤、空气锤全部改造为电液锤,节能率高达90%,改造后的电液锤与蒸汽锤相比,每生产1吨锻件平均节约能源费1000多元,按2006年计,锻造厂节约能源费高达3300多万元;投资310万元,完成卡车公司冷煤气改天然气项目,共拆除8台2~4吨燃煤锅炉,彻底解决了严重污染问题,提高了清洁能源比重,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何为“小气”呢?马纯济笑笑,就是把“毛巾”拧了再拧的“小气”。
先是“拧湿毛巾”阶段,主要是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堵塞大的漏洞,对生产经营活动做大的调整;后是企业“拧干毛巾”阶段,倡导“干毛巾也要拧出一把水来”,把节约增效活动细化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从基础管理入手,逐步建立了精益生产经营模式;三是全体员工“拧自己的干毛巾”阶段,在2006年开展了万人节约增效活动,开展节约增效劳动竞赛,从细微处入手搞好节约增效。正是凭着这种“拧毛巾”的重汽精神,企业节能工作一年一个台阶,取得丰硕成果。
改革重组以来,中国重汽节能降耗完成指标处于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据统计,中国重汽每万元产值能耗由2001年的0.52吨标煤下降到2006年的0.075吨标煤,年均降幅32%,累计实现节能量26.3万吨标煤;每生产一辆重卡平均耗能,由2001年的14.8吨标煤下降到2006年的2.05吨标煤,年均降幅33%。
中国重汽通过各种节约增效措施,已连续5年每年单车成本降低10000元,使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市场占有率保持了每年递增3%的高增长。
和气——以人为本,“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合者,和也,以气相合。“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是吸收,是融合,是再生。和合,是积极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
中国重汽董事长马纯济深有体会地说:只有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才能企业兴旺,事业发达。
与国际合其序
经济全球化,要融入这个大循环,就需合规。讲究信用,遵守规矩,是自然之事。
2000年,马纯济到新重汽走马上任还不到一个月,奥地利驻中国大使偕同该国财政部代表就造访重汽。寒暄过后大使直奔主题说,如果新重汽对斯太尔项目协议还认可的话,今天就要签一个文件。因为该项目是由奥地利政府提供的国家贷款。
当时的新重汽举步维艰,资金极度紧张。奥方对新重汽能否继续全面履行合作项目协议,支付技术引进费用疑虑重重。马纯济对客人说,“我可以向你郑重承诺,我们不但承认原协议,而且会如期履约。作为新重汽的法人代表,我说话算数。”
中国重汽克服资金严重短缺的困难,信守承诺,一丝不苟地履行了协议,先后全部偿付人民币达17.7亿元,使中奥两国这个最大的汽车合作项目得以顺利进行。对方不仅按合同源源不断地提供了斯太尔的后续技术,而且还与中国重汽签署了引进曼公司新车型L2000技术的协议。
中国重汽技术中心接收的斯太尔技术资料,其数量之多常人难以想像,仅图纸一项就达4万张之多,摞在一起像一座小山。
中国重汽在大步迈向国际的时候,一直秉持着诚信为根,共赢为本。他们深深懂得,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单打独斗。发展就是利益的分配和动态的均衡。一个企业只有为别人创造利润,才能有自己的利润。
与客户合其义
中国重汽把客户“奉若上宾”,以“客户价值最大化”作为基本出发点和判断标准。
他们在机电行业内率先注册了“亲人”服务商标。2006年4月制作的《亲人服务手册》16开、164页厚,详细规定了中国重汽产品服务政策、售后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
马纯济强调,“亲人”服务品牌,是我国工业企业的第一个服务品牌,也是中国重汽独树一帜的服务理念。
中国重汽服务品牌的一大特色是拥有“售后服务一线通”信息化系统,这里凝聚了中国重汽总经理蔡东的无数心血。他发现,随着产销规模的快速放大,软件应用系统的薄弱成为严重的制约因素。没有现成的应用系统,中国重汽决定自己开发,调集了公司内部的十几名专业人员,组成攻关小组。经过半年的时间,蔡东领导他的团队完成了售后服务一线通,将上万家用户、527家服务站、30个备件中心、几百家供应商、四个生产厂以及集团的职能部门通过一线通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重汽的售后服务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下面这个故事就是其中之一。某一天晚上,中国重汽西安销售公司格尔木经营部突然接到求援电话,一辆斯太尔汽车在青藏公路唐古拉山口出现故障。唐古拉山口海拔5300多米,地形复杂,气候恶劣,这样的环境中,时间稍久,司机就有生命危险。情况紧急,服务站人员带齐备件马上出发。唐古拉山口距离格尔木市800公里,道路险峻,一路上,两名维修人员相互鼓励,绝对不能睡着了。汽车越接近唐古拉山口,高原反应越重,他们呼吸困难,口干舌燥。经受了漫长的22小时的考验,两人终于到达现场。经过3个多小时的艰苦作业,车终于在一阵轰鸣中启动了。看着眼前两个一身积雪、满脸灰青、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服务人员,司机感动得热泪直淌。
与员工合其情
在探寻中国重汽成功之道时,中国重汽财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其东告诉记者:“我们重汽很有人气!”
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人力资源是企业不断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中国重汽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十百千人才工程”,(即利用两年时间培养几十名高级管理拔尖人才、几百名专业人才、几千名技术能手),建立了集团内部科技专家选拔和评聘制度,带动整个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著名高校联合办班,培养优秀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大力开展建功立业、专家评聘、忠诚岗位、资深员工等活动,努力形成一个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机制和氛围。
中国重汽以人为本,形成了人和的良好气氛。新公司成立前,不少人才外流。眼下人才又开始纷纷回流,技术中心已回归十几名。张殿平就是其中一位。今年37岁的张殿平,大学毕业后分到重汽技术中心,1996年他跳槽到了红旗考格尔。2003年,就在自己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却又重返中国重汽。临行前,考格尔老总与他长谈一夜,终究未能挽留住他。他告诉记者,吸引他的是新重汽的发展前景。张殿平现任的技术中心工艺所副所长,是公司里的油漆专家。
中国重汽一直重视和谐社区建设。近年来投入水、电、暖的改造及建立老年活动室、购买健身器材的资金达1500余万元,为提高居民文化生活水平和建设和谐社区奠定了坚实基础。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项目为载体,营造良好环境,努力把中国重汽社区建设成居民和谐、温馨的大家庭。
中国重汽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收入水平,年人均收入由原来的1万多元达到现在的3万多元。
与社会合其德
中国重汽是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企业。他们设立中国重汽慈善基金1000万元。为全国跤王争霸赛、全国女子举重、“我的兄弟姐妹”等社会公益活动捐款450多万元。
济南是闻名的泉城,节水保泉一直是省城的重要议题。中国重汽追求环境友好,重视亲和社会,视节水保泉为责无旁贷。近几年,集团公司完成投资350多万元,重点实施了节水改造项目。中国重汽(济南地区)日污水处理能力已达3000吨以上,处理后的中水在工业降温、绿化、冲厕、洗车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中国重汽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由2001年的100吨下降到2006年的8.4吨,年均降幅39%;每生产一辆重卡平均耗水由2001年的172吨下降到2006年的33.11吨,年均降幅28%。为节水保泉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一个大型国有企业,中国重汽把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将节能环保当作造福社会、造福企业的大事业。在一款自主技术研发的节油II号中国重汽牌发动机前,济南动力的一位技术员对记者介绍,该发动机采用国内独有的8500喷油泵与带放气阀的增压器,使发动机的进气系统和供油系统达到最佳匹配,节油效果达到欧洲水准,百公里比国内同类产品节油10%,可达3到5升。这就大大节约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如果按每月行驶5000公里来算的话,可以每月节省近2000元的油钱。
一个不和社会之谐的企业,是很难有出息的。中国重汽的灿烂,在于努力与社会共谐。
走在中国重汽,处处可以感受到“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正是有了方方面面的和气,才迸发出不竭的动力,推动着企业迅猛发展!
纵观中外有大作为的企业,多具有“三名”的特点:名企业家,名牌产品,知名企业。
中国重汽已成为“三名”企业:
——中国重汽董事长马纯济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被授予世界生产力科学院终生院士,荣获“2006推动中国品牌国际化十大年度人物”;总经理蔡东被国家企业自主创新委员会评为“全国企业自主创新十大杰出人物”。谈到这两位领导,中国重汽宣传部长倪桂祥说:“没有马纯济破釜沉舟的气魄和蔡东务实求变的闯劲,就没有中国重汽今天,这点员工们都很服气。”
——中国重汽已有了一批深受中外消费者欢迎的名牌产品。HOWO卡车荣获中国重型汽车行业十大影响力畅销品牌;被国家商务部公布为2006年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9月1日,他们又荣获2007“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重汽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生产力科学同盟共同授予中国重汽“2006世界市场中国十大年度品牌”与“2006中国十大世界影响力品牌”两项大奖。
中国重汽名气之树,植根于卓越品质的沃土中,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成长为参天大树。
知名度与美誉度的高度统一是企业的福气,中国重汽已经拥有了这种福气,但他们没有坐享其福,而是“不断地否定昨天,科学地干好今天,勇敢地创造明天”。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创新未有穷期,发展何有止境。中国重汽,以蓬勃的朝气,驾驶着风驰电掣的民族重卡,向着世界500强冲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