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冰
8月1日,刘汉如风尘仆仆地从俄罗斯回国,第二天他还要前往东南亚数国。利用再次出国前的短暂间隙,他驱车前往天津经济开发区,考察安徽星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设在那里的下属企业天津星马。当他回到北京下榻的宾馆时,长安街上已是灯火通明。盛夏酷暑时节,华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们都放了高温假,或外出旅游,或在家休息,工作上的事他们不用操心。然而,企业的领头人刘汉如却没有这个福气。由于华菱目前还处在成长期,作为星马集团的董事长兼华菱汽车总经理,他不能不为企业的发展殚精竭虑。顶着炎炎烈日,连续在旅途上紧张奔波,使刘汉如看上去消瘦了许多。但是,写在脸上的倦意,难掩他从俄罗斯重卡市场带回的欣喜。
重卡行业杀进一匹黑马,叫做华菱
“采访我个人就免了吧。有时间你可以了解一下华菱在俄罗斯重卡市场上的表现。”刘汉如个人行事向来低调,但要提起企业,他却精神头十足,“现在我们每月向俄罗斯出口重卡一二百辆,到今年年底,出口俄罗斯的重卡将达到1000辆。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华菱是目前国内同行中向俄罗斯出口重卡最多的企业。”刘汉如说,虽然华菱出口俄罗斯的重卡价格是最高的,但仍供不应求。根据现在的发展势头,华菱在俄罗斯市场还有很大潜力,在那里会有更大的作为。
据了解,进入今年以来,华菱重卡产销量逐月攀升。3月首次实现月产销超千辆后,连续4个月实现产销过千辆,仅6月份就生产
1306辆,销售1426辆。今年上半年华菱共生产重卡6188辆,销售6050辆,实现销售收入15.6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水平。今年年底产销有望达到12000辆,其中出口将超过1500辆,成为国内重卡行业引人注目的新生力量。
安徽汽车界又出了个人物, 叫做刘汉如
说起安徽汽车行业的知名人物,人们往往会提起尹同耀和左延安。但现在,安徽汽车界的同仁会热心地补充说:“别忘了,我们安徽还出了一个刘汉如。”这三位汽车界风云人物毕业于同一所院校———合肥工业大学。他们分别在轿车、轻卡及重卡领域创出了骄人业绩。
众所周知,华菱是2004年夏季才进入重卡市场的,到现在充其量不过3年时间,可以说是重卡行业最年轻的企业。但是,华菱却能取得这样的业绩,令很多业内同行百思不得其解。面对“华菱现象”,究竟该如何解释?
有人说,现在重卡市场火暴,华菱赶上了好时候,他们运气好。市场形势好,不假,但在旺销的市场面前,是否所有重卡企业都能抓住机遇脱颖而出,却不尽然。事在人为,企业能不能快速发展,与企业自身努力有着紧密联系。刘汉如和他所领导的安徽星马及华菱汽车,就有这样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
“没有刘汉如,就没有星马的今天,也不会有华菱。华菱就是刘汉如,刘汉如就是华菱。”重卡用户们对华菱的爱戴溢于言表,“我们这些用户都是跟着星马走过来的,星马的质量,还有他们对用户的真诚,真是没的说。现在又出了华菱重卡,冲着刘汉如我们也一定要买,就因为我们信得过他。”可见,刘汉如和他带领的团队共同创出的品牌,已经深入用户之心。
有一种追求,叫做梦想
星马的前身是一家建筑机械厂,生产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减速机产品,后来虽然上马了散装水泥车,但却不是一家专用汽车厂。
1988年,大学毕业后来到这家工厂的刘汉如,从工人干到车间主任,1994年又从车间主任出任该厂厂长。他有一个梦想——把旧企业改造成一个全新的企业,然后做大做强,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同时,要创出企业和产品的品牌,让产品名扬国内市场,然后向国际市场进军。
在刘汉如面前,有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但他的性格是从不在命运面前低头。他始终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奋斗,心中的梦想就一定会实现。刘汉如首先把厂名改为马鞍山专用汽车制造厂,1997年又通过股份制改造,将企业更名为星马专用汽车有限公司。2003年,星马专用车产销量接近5000辆,一跃成为全国砼车行业的老大,实现了快速扩张。也就在这一年,星马股票在上证所成功挂牌上市,成为国内专用车行业中第一家上市公司,令人刮目相看。
有一种精神,叫做奋斗
一个专用车企业做到这个份上,已是相当不易,但刘汉如并未就此打住。在星马上市之前,他心中就谋划着一个更大的蓝图———造重型卡车。当他提出这个设想时,不少人都吓一跳。“咱能造重型车?”,“干重卡可不是闹着玩的,能行吗?”。有人担心,一没钱,二没技术,三没市场准入,步子是不是迈得快了一点?风险大了一点?刘汉如承认,风险肯定存在,但这并不是止步不前的理由。困难要靠奋斗精神去主动克服,而不是消极等待。
刘汉如认为,国内重卡的某些缺欠和进口重卡的高价格,为新进入者提供了机遇。他说,星马专用车一年起码可消化3000辆重卡底盘,能将风险降到很低的程度。况且,星马采用自制底盘,每年可节省大量采购国内外重卡的成本。重卡项目早一天上马,早一天投产,就能早一天为星马创造更多的利润。有人说,敢想,是他成功的一半;敢做,是他成功的另一半。事实的确如此。他说:“我认准的事,决不轻言放弃。”这不仅是刘汉如的信条,也是他成功的秘诀。
2002年5月,重卡项目破土动工。2004年6月,华菱重卡成功下线。
有一种信念,叫做自主
在筹备华菱重卡项目的过程中,为了解决技术来源问题,刘汉如决定与日本三菱扶桑卡客车公司展开合作。从SKD组装开始,到全面引进三菱的生产制造技术,直到以2000万元代价与外方签署了10年滚动引进技术的协议。新组建的重卡企业称为华菱,意为要吸取三菱的技术,提高中华重卡的水平。
华菱重卡的成功问世,引起了不少国外重卡制造商的兴趣。他们看中华菱的产业基础,想通过牵手华菱,分得中国重卡市场的一杯羹,于是纷纷找上门来探寻合资合作的可能。面对洋巨头伸出的橄榄枝,刘汉如头脑十分清醒,他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就是无论以怎样的形式与外方合作,都要坚持独立自主发展企业,这是他开始打算与外方合作时就已定下的既定方针。他说,如果合资合作的结果,是换来一个没有话语权的合作,不如另起炉灶去实现自主发展的理想。
刘汉如谢绝了洋巨头的“好意”,通过消化吸收三菱扶桑的重卡技术,立足于自己的研发团队,在很短时间内,开发出自主品牌华菱重卡。他说:“不能自主研发,就只能从事低级的组装加工,获取低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企业很难积累足够的资金搞研发,这种低层次的恶性循环阻碍了中国企业的发展。如果我们长期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那只能是永远给人家打工,甚至成为洋品牌在中国赚钱的工具。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自主发展,自我开发,自主品牌。只有这样,才能有我们自己的利益。”
|
|
摘自:《中国汽车报》 责任编辑:向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