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刚刚驶入俄境内的华菱重卡,为何短期内就调动起了俄商户们的注意力和购买欲,以至于惊动了其驻华商务代表。
8月15日,中俄两国媒体的聚光灯不时闪动在华菱敞阔的厂区里,在中俄汽车贸易陷入僵局的这个夏天,华菱重卡出人意料地给这僵局扯开了一条口子。
当中国自主品牌小轿车正面临来自俄罗斯政府诟病以及拒绝“工业化组装”的狙击时,俄罗斯联邦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代表处的一纸信函飞上了华菱汽车海外部的办公桌——这封代表俄罗斯政府声音的业务联系函旨在为俄国内一批希望购买华菱重卡的商户们牵线搭桥,并表达了希望将华菱重卡推销至俄罗斯全境的愿望。
在中国媒体大声质疑俄政府采用不正当手段保护本国汽车工业时,还有什么比这个消息更能令人掩卷沉思。
显然,如同正在发展中的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沧海桑田般数度跌宕的俄罗斯汽车工业正在期盼着崛起,因此当俄总理反对中国汽车在俄工业化组装时,不少人将之解读为:抵制中国低价汽车产品,保护俄本国汽车工业不受威胁。
问题是,这种解读目前看来值得推敲,因为一个朴素的疑问由此而生:如果“中国威胁论”普遍存在于俄罗斯内地,那么今年刚刚驶入俄境内的华菱重卡,为何短期内就调动起了俄商户们的注意力和购买欲,以至于惊动了其驻华商务代表?
俄罗斯实业集团总经理阿列塞纳克也许对此具有发言权:“华菱重卡的质量整体优于俄罗斯本国产品,价格却并不比他们高,我现在卖出的500多辆车迄今为止没有收到任何用户的投诉”,这位年销卡车在1万辆以上、今年已在俄成功卖出了500辆华菱自卸车的大牌卡车经销商直言不讳地希望华菱有朝一日能够在俄建厂。
俄罗斯《世界汽车》日报总编辑马克西姆则更加直截了当:“俄罗斯从未反对所有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进入,但要看他们给俄罗斯带来什么质量、什么技术水平的车,有些厂家质量不过关,我想他们在任何地方都不受欢迎。”
马克西姆所指的显然不是华菱,这位主动要求来华菱采访的俄罗斯记者团团长站在华菱现代化的生产线旁,不止一次地露出惊奇的表情。阿列塞纳克甚至表示华菱重卡的引入正在改变一批俄罗斯人关于中国产品低质低价的观念。
“华菱的产品的性价比恰好与俄罗斯需求最大的中间层用户相吻合,这是非常大的一个市场”,这位年轻的总经理认为高于本国产品的质量是华菱能够在俄迅速占住脚跟的根本原因,而同样进口到俄的欧洲重卡较长的交货周期以及更高的价格也为华菱撑起了一个足够腾挪的空间。
在中俄双边贸易环境中,中国内地企业早已成为不可忽视的角色,但在2007年这个多事之夏,华菱不仅冲破了俄政府对华汽车产品的质疑,甚至得到了俄政府的特别青睐,在重卡需求活跃的俄罗斯,华菱此举的“示范效应”也给当前中国已经或者正在谋求出口俄罗斯的重卡企业以借鉴意义,尽管500辆才刚刚是一个开始,但显然已经给了人们不小的惊喜。
更大的突破将有望在今年发生,已经尝到甜头的阿列塞纳克正在积极帮助华菱通过俄罗斯认证,继上半年自卸车完成认证之后,即将在9月份认证完毕的牵引车也将疾驰在俄罗斯各地的公路上。
与更多希望通过边贸方式进入俄境内、以期降低成本的许多中国企业相比,华菱严格走认证路子被俄方看作更健康也更有自信的表现,这也为华菱在俄赚取了不少口碑,而这一点无论是对于华菱还是其他出口俄罗斯的中国重卡企业来说,与其说是谨慎,不如说是一种充满诚信姿态的价值回归。
而对于华菱来说,成功出口俄罗斯的诱惑不仅在于可以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利润,尽管刘汉如已经可以预见今年在俄销售1000辆车可以为华菱带来5000万美金的收入,明年如果销量达到3000辆,华菱可入账2亿美金,但华菱在俄罗斯市场所表现出的中国实力与用户的认可更让这位董事长感到脸上有光。
更为弥足珍贵的是,在出口海外的中国汽车因售后服务而广受诟病之时,除了思考产品供应海外的适用性以及覆盖广阔市场的安全性之外,华菱正在审视和思考如何在海外建立一套适合当地的服务规则。这不非只是针对俄罗斯市场,对于已经制定了2007年向中亚出口600辆、东南亚出口400辆、中东、北非出口500辆、南美洲出口200辆卡车计划的华菱,所有海外市场的售后服务均一视同仁。
阿列塞纳克对这一点显然非常认同,在他看来,华菱的这一考虑眼光显然更为长远。
由于缺乏直接终端供应,俄罗斯用户不能更多地体验到华菱的服务,但华菱目前给与的关于售后服务培训以及配件供应的支持让他感到满意,尽管他认为,华菱要融入俄罗斯汽车产业链,华菱需要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也许还需要更加大胆的想像和实践——最大范围地挖掘俄罗斯本地的需求潜能,并尽可能带来更多适应性的产品;积极渗透至俄罗斯重卡行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领域。
“华菱在俄罗斯决不仅限于今天的这个地位,它会有更好的未来”,阿列塞纳克断言。即便如此,刘汉如认为华菱在俄罗斯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俄罗斯重卡每年增长的需求量在15%,而中国重卡只占这个市场中0.5%至1%的份额。”在刘汉如看来,华菱只是刚刚摸到进入俄罗斯市场的那把钥匙,而真正改变世界重卡行业对中国重卡的认识,缩短与欧洲汽车的差距,华菱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令刘汉如不敢懈怠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认为华菱目前正不得不面临另一个挑战——海外市场的人才匮乏,显然,在华菱已经开始的海外市场拓展中,对本地文化的掌握程度将影响其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如何迅速找到既熟悉运营又懂得目标消费市场的人才,是决定华菱今后在海外市场如何发挥的关键。”刘汉如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