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末,美国一些汽车零部件生产商,把一些高污染、原材料消耗大、劳动密集型的汽车零部件项目转移到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生产出的零部件再运回美国。这大幅降低了北美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使墨西哥在1999年超过加拿大,成为对美出口最大国家。
时过境迁,当时红红火火的拉美国家汽车零部件业风光不再。21世纪,美国把零部件制造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留给拉美国家的是,环境被破坏、资源被大量消耗,青山不再、绿水变污。
我国一些经济专家常以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作为反面例子。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正处于“拉美化”的危险当中。
外资在中国渗透日益深入。目前全球排名前100位的零部件供应商中有70%以上在中国开展业务,在华进行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有近1200家。据不完全统计,外资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已经占到75%以上的份额。
利用外资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了,能够提高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竞争力,利用不好,也阻碍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在,外资生产科技含量高的零部件,基本是只利用中国的原材料、廉价劳动力,关键部件仍是在国外完成。同时,他们还渗透到资源消耗型汽车零部件领域。如果任由这种局面发展下去,对实力偏弱的国内企业生存构成威胁。如果外资出于追逐更高利润或其他因素的考虑,将技术和资金转至别处,眼下热火朝天的“世界工厂”,很可能变成一个遍布污染物的废弃工地。这不是危言耸听。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实施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对外商投资进行引导和规范。政府宏观调控是一方面,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自身如何发展则需要认真反思。加快发展脚步,做强做大,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才是更为关键的。
中国不能,也不应该成为第二个“拉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