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Ⅲ排放标准的达到关键在于发动机,而影响发动机排放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虽然国Ⅲ排放标准如期实施,我国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技术却刚刚起步,一直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重点放在整车领域,零部件发展相对滞后。国Ⅲ实施对于供应柴油电喷系统的跨国公司来说,无疑是机遇,对本土供应商则意味着巨大挑战,这意味着加快本土电喷系统研发迫在眉睫。只有国内企业打破跨国公司产品垄断,才能保证发动机更新换代时不受制于人。
今年7月,国Ⅲ排放标准如期实施,然而,我国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技术却刚刚起步。零部件产业是汽车工业的基础。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重点一直放在了整车领域,零部件发展相对滞后,在为整车企业新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支持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质量保证能力和物流保障能力等衡量一个零部件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前,内资零部件企业显得十分软弱无力。在发动机电喷系统、自动变速箱、汽车电子等核心技术领域,内资零部件企业至今受制于人。
没有强大零部件体系的支撑,汽车自主品牌的做大做强将难以为继。尽快提升规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摆在我国零部件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
今年7月,机动车尾气排放第Ⅲ阶段限值标准在业内外各种质疑声中如期实施。国内发动机企业能否拿出基于国产技术的产品、排放法规升级会对产业格局乃至产业安全产生怎样的影响,成为业内关注的深层次问题。
柴油电喷技术刚刚起步
要达到国Ⅲ排放标准,关键在于发动机。影响发动机排放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
目前,我国汽油发动机的电控喷射技术已比较成熟。柴油机则由于燃烧方式的不同,喷射系统工作压力较高,精确控制的难度很大。潍柴动力技术中心一位负责人介绍,目前国内发动机企业提高燃油喷射压力,主要有电控单体泵、高压共轨、电控泵喷嘴技术三条技术路线。其中,高压共轨燃油喷射技术基本上被跨国公司控制,全球仅有德国博世、日本电装、美国德尔福和德国西门子威迪欧等四家公司拥有成熟产品。
我国传统柴油机的燃油喷射系统采用的是机械式油泵。目前绝大部分燃油喷射系统生产企业仅能够生产普通的机械泵产品,在电控产品(如ECU、电磁铁等)方面基础十分薄弱。
国内开展柴油电控喷射技术较早的是中国一汽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高压共轨技术的研发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今年7月,中国一汽发布了第一款采用国产高压共轨系统的国Ⅲ标准柴油发动机。据有关人员介绍,后续工作中,还需进一步完善柴油机性能,改善高压共轨喷射系统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质量控制和使用可靠性问题。
此外,近几年,亚新科国际、辽宁辽阳新丰等企业也相继开展了柴油高压共轨技术研究工作。
国内在另外几条技术路线——电控单体泵、电控直列泵等方面也加速推进产品和工业化生产技术研发。其中产业化进度较快的是成都威特电喷有限责任公司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单体泵产品,目前已小批量生产。广西玉柴发动机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开发的单体泵产品也已装车试用。
本土企业有无成长空间
国Ⅲ实施,对于供应柴油电喷系统的跨国公司来说,无疑是机遇,对本土供应商则意味着巨大挑战。目前,柴油机企业基本都已研发出了符合国Ⅲ标准的发动机,但所用的高压共轨喷射系统或单体泵系统基本上是博世、德尔福等跨国公司的产品。
国内柴油电喷技术的滞后,带来的是发动机企业研发和生产成本大幅上升。2004年,国内一些发动机企业刚刚开始研发国Ⅲ发动机时,国内还没有一家本土供应商能够提供柴油电控系统。某发动机企业向博世提出购买其柴油高压共轨系统时,博世的报价是每套2.5万欧元,而且不能少于10套。这家企业准备升级的这款发动机,价格不过5万元人民币。此外,跨国公司为国内发动机企业供货,还要收取高额的产品标定费。据了解,最初的产品标定费报价高达数百万欧元。
今年,由于国内生产的电喷系统开始在一些发动机上试用,跨国公司的高压共轨系统价格已大大降低,但目前仍在每套1万元以上。
国Ⅲ标准虽已开始实施,但具体来说,目前只是新产品上公告阶段,市场销售的重型商用车新车达到国Ⅲ标准的时间是明年1月1日。届时,发动机企业能够承受多高的成本上涨?大量生产后是否能保证生产一致性?这些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产业安全需要多方重视
过去,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使用机械泵时,喷射系统在发动机系统中还算不上关键技术。而电喷系统无论对于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还是在整个发动机系统中所占价值的比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电喷系统的产业安全也更应引起关注。
中国内燃机协会理事长倪宏杰表示,在少数几家跨国公司独享高压共轨技术时,因为价格昂贵,国内发动机企业承受了很大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内燃机行业的良性发展。
倪宏杰说,“我们倡导中国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开发高压共轨产品。中国内燃机燃油喷射市场不允许也不可能被某一家企业独占。”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认为,对竞争对手实行技术封锁,是一些外资企业的“天性”。“争取‘外援’是必要的,但不能把所有希望寄托于外国企业。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
记者在采访一家发动机企业时,该企业技术人员表示,发动机企业迫切希望也非常支持国内零部件供应商研发高压共轨产品。只有国内企业打破跨国公司产品垄断,才能保证发动机更新换代时不受制于人。
国内研发电喷系统的企业则表示,仅仅拿出样品,可能能使发动机企业在与跨国公司供应商谈判价格时增加砝码,但并不能保证研发新产品企业的生存,他们与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远不在一个层面。他们更希望国家能有一些具体的支持措施,比如组织联合攻关,给予研发资金支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