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做到"质量第一"。如果没有做到心中有数就一定要进行充分的验证,暴露出问题并不是坏事,因为避免了对用户的不良影响。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 中村克己
尽管非常忙碌,要参加的会议很多,并且参加节点判断会议非常费时,但我们非常乐意参加。因为这代表了我们对客户负责的理念。
--东风公司副总经理、东风有限副总裁、商用车公司总经理 童东城
东风天龙生成的过程帮助商用车公司建立和固化了全新的流程。我们是靠流程来保证我们的项目或者产品质量的提升。
--东风商用车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黄刚
一个优质商品的诞生,离不开一个优秀的制造团队。在成就东风天龙重"世界品质"的过程中,东风商用车公司制造总部所属的制造技术部、装备管理部、供应链管理部、质量保证部与东风商用车公司商品规划总部、采购总部、市场销售总部及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等诸多部门和专业厂一道并肩作战,彰显了东风制造的实力和魅力--"东风创造"。
制造技术部:有了瓷器活,还需金刚钻
新一代东风重卡融汇了当今国际先进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和开发技术,产品工程标准要求高,工艺制造技术难度大。能否严格地以东风掌握的工艺标准和制造技术来完美地制造出新一代东风重卡,是对东风制造技术系统的考验。
制造技术部部长刘利成曾在新一代东风重卡生产准备启动会上说:我们不仅要理解吃透新一代东风重卡产品工程标准及其对工艺制造技术的要求,而且应该充分发挥东风制造的工艺长处和技术优势;不仅要消化吸收新一代东风重卡产品技术、工程标准,而且要在继承东风制造的工艺技术基础上进行大胆自主创新;不仅要形成新一代东风重卡产品制造技术,而且要探索新一代东风重卡产品生产准备和现场制造的管理模式;不仅要制造出新一代东风重卡产品的世界品质,而且要培养出掌握制造世界级品质重卡的东风人。
本次推出的新一代东风重卡产品,重头戏是制造出D310驾驶室、dCi11发动机、东风商用车自主开发的重型底盘,实现高品质的整车匹配性能。为确保东风天龙系列和东风大力神系列车型的成功上市,作为生产准备牵头部门的制造技术部,肩上的压力和责任重大。在整个高技术含量、高业务水准的生产准备工作会战中,制造技术部不仅全盘谋划整车生产准备管理,而且潜心研究品质提升策略、工艺标准,细品制造技术。
在整个项目的策划中,制造技术部导入新的观念和生产准备推进模式:引入同步工程的概念,各有关单位的技术人员介入研发中心的试制过程,充分分析产品工艺性、确定最优的工艺方案,保证生产准备工作是高质量的;全面导入日产-雷诺的质量控制体系,要求各承制工厂按ANPQP方式、车身厂按N-PES进行生产准备工作,设定质量目标,制订达成对策确保每一阶段的生产准备工作按接点完成;强调在生产准备过程中"质量第一"的观念,强调过程控制,只有高质量的过程控制才有好的结果;强调风险项目的管理,在项目中挑出有风险子项进行特别管理,把风险降到最低。这些新的观念新的模式的导入最终形成东风自主的生产准备管理模式。
装备管理部:为天龙保驾护航的忠诚卫士
为确保东风天龙顺利批量投产,装备技术管理部紧紧围绕装备保障这个主题,从2005年6月起就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天龙项目相关设备进行细致的全程跟踪服务,并且每季度组织一次专题会,研讨确定下季度对天龙安装、调试、投产要服务的重点工作。
在新设备验收环节上,装备技术管理部与专业厂相关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对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都做了数据化的详细记录,督促供应商及时整改。其中,在引进的意大利柯马焊装线上就发现100多个问题点,通过采用PDCA的工作模式对每一个问题点开展工作、逐一解决。
对于设备调试过程中原设计存在的技术难题,装备管理部组织各方力量协同攻关。柯马焊装线焊接机器人调试初期,机器人探测器的有效识别范围不能覆盖其作业区,导致人身和设备存在安全隐患,装备技术管理部与车身厂技术人员和供应商共同协商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加以实施,保证柯马焊装线全线调试工作的按期进行。
机器人技术是机械、电子、传感器、计算机软件、硬件和人工智能等众多先进技术的结晶,是现代化工厂的标志。掌握机器人技术是保证天龙生产的当务之急。由于天龙生产线上机器人较多,装备技术管理部有针对性地开展机器人技术储备工作。通过细致的前期准备,装备技术管理部与车身厂技术人员首先完成对机器人实体的拆卸,测绘各个部件,然后再重新装配并恢复到出厂精度。通过这次实践,装备技术管理部与车身厂技术人员成功地掌握机器人应用技术,为今后天龙的批量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为保证天龙全年生产计划的实现和产品质量,装备技术管理部部与车身厂装备系统人员一同按自主保全、计划保全要求,制定相关设备点定检作业指导书,并开展自主保全和计划保全第一批试点,对相关设备图纸、资料、说明书做了收集、归类,使天龙生产不但有一流装备,还有更高的装备管理水平。
如果把天龙的投放全程比喻为东风商用车公司一次远洋航行,那么装备技术管理部就是保驾护航的忠诚卫士。
供应链管理部:处理问题不过夜
3月29日,商用车公"5﹒18"活动启动会正式拉开东风天龙系列产品的帷幕。供应链管理部作为活动的总协调部门主持启动会议。这次启动会是商用车公司面临内外部严峻考验的宣战。如同一名身怀绝技的侠客,面对围攻上来的敌人,亮出利剑前的一声长啸。
再好的宝剑也需要精心的磨砺才能让它的锋芒发挥到极至。供应链管理部在继续发挥好东风调度中心的作用与职能,充分发挥生产部门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做到生产组织步调一致、各项安排令行禁止。
供应链管理部结合自身的特点,积极调整生产组织结构,在排产的安排上打破常规,做到集中排产、集中完善、集中交付,按照市场和客户的要求确保质量、品种、交付时间的准确性,力求做到保证品质、精益求精。在天龙的生产组织上,按照东风商用车生产方式的构建要求,做出有益的尝试。
在新品的生产管理方式上,供应链管理部成功地采用CFT团队的做法。在投产前的每天现场协调会上、周例会上,供应链管理部调集公司所有力量,用团队的形式来推进这项工作。同时,也有意识地在"于无声中"改善整个供应链管理的一些流程和环节。尤其是在采购与生产关系、研发生产准备与生产组织的协调关系上进行了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补台。供应链管理部始终站在全公司的角度去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工作,把整个公司的利益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去看待。
面对日渐复杂的商用车市场,供应链管理部审时度势、冷静分析市场前沿的动态,从天龙项目一开始就明确两个原则。第一,新品和现品两不耽误的原则。第二,处理问题不过夜的原则。充分发挥东风公司原有生产保障体系的优势,绝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延续原来的固有模式,而是在全新的市场要求下,供应链管理的"QCD"改成"QCT",也就是强调时间和速度。在原有整个生产大系统指挥的这种好的作风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反映的速度、交付时间上的准确,这是一种新的提升,并赋予新的含义。
质量保证部:我们比用户更挑剔
作为商用车的质量保证部门,其工作核心就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对车辆进行质量评审和可靠性试验,找出问题并予以改善,从而打造东风商用车的优良品质。在内部,必须用比用户更挑剔的眼光审视我们的产品。
为保证东风天龙质量,评审工作从产品试制阶段就开始了。2005年4月,D310驾驶室试制样品下线之后,质量保证部就东风天龙系列车型进行质量评审。经过了十几轮的评审和改善,评审驾驶室及样车近六十辆份,试验里程6万公里,有200人次参加了评审,文字资料超过十二万字,采集问题照片4000多张。
在评审中,质量保证部对经济性、可靠性、舒适性、操作性和匹配性等这些性能进行反复试验。评审人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每一个螺钉、每一个扎带都要研究是否合理;每一个可能渗漏的地方都要反复试验;每一个可能在动态中发生运动干涉的地方都要做上标记,动态试验之后检查是否出现磨损。
在质量保证上,质量保证部引入日产的新品质量保证方法:实施节点管理,严格控制时间节点。为充分暴露问题,解决问题,质量保证部进行20000公里可靠性试验,以发现存在的可靠性风险,通过改善提升可靠性水平。在可靠性试验中,为最大限度地体现用户使用状态,试验员不顾个人安危,在车辆严重超载50%的情况下,模拟用户最苛刻的使用条件进行试验。在检查车辆时,比平时可靠性试验多出两倍的检查项目和频次。
商用车是东风的根,承载着东风的魂。商用车是东风军团的主力军,是东风事业的中流砥柱,厚载着东风事业发展的希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点一滴的努力,踏踏实实工作,必然造就高品质的汽车。东风商用车公司制造总部仍在努力,让客户买的放心,开的舒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