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我去了一趟天津空港汽车园,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先不说在一百多万平方米的土地上耸立着的那些现代时尚的建筑物,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们为经销商提供的服务,不仅包含了现行汽车市场所有的项目,还能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服务,让这种汽车流通模式的“平台效应”有了质的变化。这一点对我们的启发非常重要。
追溯到九十年代中期的那次创新,成就了汽车交易市场历史上的功绩。单单从规模和交易额来看,汽车交易市场在汽车流通界所占的比重就令人咋舌,更不用提“晴雨表”、“风向标”等无形作用的巨大力量。然而,这种打上中国烙印的交易模式,
在诞生2-3年后就受到了国际品牌的冲击 ,汽车销售领域在1996年-1997年出现了代理制,这种形式对经营者的要求比较宽,只要求有资格就行了。1998年以后,雅阁、别克进来后,出现了专卖店的形式,逐步形成了“前店后场”的4S
店。之后,国外汽车巨头和在华合资企业中刮起一阵四位一体“品牌专营店”模式的强风,4S店到处拔地而起,大有吞并汽车交易市场之势。
虽然4S店由于运营成本过高等原因受到置疑,但部分消费者还是趋向于到交易市场看车,到4S专卖店买车,尤其是集汽车销售、汽车配件、汽车维修、信息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销售模式让消费者在买车时多了一种选择。环境优雅、有售后保障的4S店与闹哄哄的汽车交易市场相比,给消费者一种全新的感觉。交易市场与4S店在中国流通业形成分庭抗礼的格局,双方此消彼长、各有优劣,2004年二季度国家对汽车产业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后,汽车交易市场劣势更加突出了。
传统汽车交易市场的搬迁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这种模式并没有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天津空港汽车园借口岸城市的优势为进口车经销商筑巢,全国各地的汽车市场都在推陈出新,北京也在积极行动,5月23日召开了“汽车交易市场发展方向研讨会”,与会的汽车市场老总和新闻媒体的记者们深入探讨了汽车交易市场的创新问题。
一、 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之上的创新。
“汽车交易市场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这是所有与会者的共识。眼下人们最关心的就是汽车交易市场如何改革的问题,实事求是讲,汽车交易市场固有成本低、信息多、人气旺、交易活跃等特点是支撑汽车市场这种流通模式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当以整车销售、配件供应、维修保养、信息咨询于一体的新型的流通形式——4S店诞生后,集多家经销商于一处的汽车市场自然会受到交易环境、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冲击,“脏乱差”的劣势显现出来。
就中国汽车流通界而言,汽车交易市场是一座里程碑,它的诞生为当时的汽车工业增添了腾飞的动力;然而今天,“不进则退”的局势,迫使汽车交易市场必须要继续改革和创新,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随着市场的需求而转变,才能保持特有的生命力。中联市场的搬迁拉开了汽车交易市场“旧貌换新顔”的序幕,再开张的中联市场,不仅保留了传统汽车市场的优势部分,还增加了诸如4S店才有的维修保养等多项服务功能。总经理张超对此充满了信心,“只有保持低成本的优势,才能把这场变革进行到底。”
二、 创新是在调整基础上创新
汽车市场由过去的为买车人的服务增加了为用车人服务的功能,服务的外延扩大了,由车-人-车-人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建立起庞大的客户链,进一步放大平台效应。被业内称为“晴雨表”的亚运村市场将要搬到昌平北七家镇新址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就在人们为亚市失去地理优势惋惜时,而苏晖总经理却非常理性,他认为,10多年的发展,有形市场进入了拐点,必须调整和创新,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否则即使在原址不搬迁也不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也会被时代所淘汰。新亚市不仅在规模上是老亚市的好几倍,关健在功能上要顺应市场的变化,苏总形容:“要类似汽车俱乐部的功能,把综合性的服务提高一个档次。”
北京成立最早的北方市场也在打“服务牌”,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力图增加一些为车主服务的项目。网上车型展示和经销商打包优惠促销搞的也是有声有色。
新型的汽车城,像东方基业、欧德宝等2000年以后建立起来的汽车城,虽然“一站式“服务的功能齐全,但车气、人气、商气的凝聚以及销售量的提升还需要进一步培育和积累。经销商的生存和稳定是汽车市场老总们必须认真面对的,因为它关系到汽车市场是否能持续发展重要问题。
我想,不管汽车市场怎么变革,关键的是要抓住“经销商”和“消费者”这两个基本点,经销商要有利益,消费者要有实惠。这两点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是汽车市场得以生存和继续发展的根本之点。让所有入驻汽车市场的经销商有钱赚,让消费者购车用车舒心、省钱,这应该是最重要的。否则,所有的改革将是无源之水,不能长久。
有人把汽车市场这次变革称为“凤凰涅磐”,也有人说是“老兵新传”。不管哪种比喻,都让我们对汽车交易市场充满了期待,因为它符合咱们的国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