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月27日开始,记者跟随“重走创业路”采访团,从武汉出发,经随州、襄樊,武当山,最后到达十堰,重温了东风汽车公司35年的发展历程。
在长达千余里的汽车创业道路中,人们在慨叹沿途辛苦的同时也心生疑惑,在武汉直接通往十堰的高速公路建成之前,划点连线式的“五百里汽车长廊”,仅仅是一个理想中的概念,蜗居十
堰的东风,多么迫切需要走出那条虚幻的长廊。
从十堰到武汉
就在“重走创业路”活动举办前一周,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部新址在武汉奠基,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苗圩在奠基仪式上说,“东风有限”落户武汉,将使东风的产业优势、品牌优势与武汉的区位优势、科技优势更加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更有利于加强“东风有限”总部对各个事业板块的管控,更好地发挥总部的各项职能。
十堰市委书记赵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经济讲的是品牌,东风总部从十堰搬迁至武汉,无形的影响比有形的影响还要大。十堰市是东风汽车公司的商用车基地,现在有14万辆到16万辆的产量,2007年要达到38万辆;十堰市还是东风汽车公司零部件和汽车装备事业的主要生产厂所在地,“汽车城”的地位不会轻易动摇。
赵斌说:“东风总部搬迁的时候,我们大幅标语上写着‘肝胆与共,携手相连’。东风和十堰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0多万劳动力,2.5万亩土地都贡献给了这个企业。总部走了,十堰人肯定舍不得,我们做书记当市长的也舍不得,但从战略上来考虑,我们也要适应市场的潮流,以大局为重。”赵斌认为,总部搬迁势必有一部分资产会迁移,但近两三年之内影响不大;再说按照“东风有限”的中期计划,2007年东风的汽车零部件事业产值要达到120亿元,十堰市也会牢牢抓住这个机会。
9月29日,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襄樊工厂天籁车下线及新乘用车工厂竣工典礼在襄樊市举行。苗圩表示,继广州花都之后,襄樊市是东风与日产合作乘用车的第二个生产基地,东风有限乘用车襄樊新工厂是在原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轻卡工厂的基础上改造而成,投资近6亿元人民币,年生产能力10万辆,以卡车和零配件生产为主的襄樊市今后将担负起生产中高档轿车的重要任务。
毋庸置疑,东风在整个湖北省都是香饽饽,在任何一个地方建厂,都有可能为当地财政贡献巨大的力量。襄樊市汽车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胡梦元告诉记者,襄樊市汽车产业的从业人员达到13万人,接近全市在岗职工的近三分之一。今年上半年以来,襄樊市汽车工业已经实现了产值10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58%,汽车工业称得上一支独秀。
记者在东风汽车公司襄樊基地采访时,一位产品检验员告诉记者,他每月的工资有1000多元,在襄樊市属于中上水平,“我们的工资随效益的高低有所浮动,这几年来工资一直在涨。”
与之相比,在随州的车轮厂,在武当山脚下的东风精密铸造厂,普通工人的工资只有四五百元,厂房的环境也不能与襄樊和十堰相比,却是当地很重要的财政来源。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来说,如果这些厂有搬迁的可能,当地政府也是极不情愿的。
发展之殇
对于东风来说,合资方多,盘面大,产品全是他的优势。据东风相关人士表示,东风正在酝酿引进一批新车型,其中涉及雪铁龙C4、本田思域、经济型轿车March,而记者在襄樊试车厂参观时,恰巧看到了正在试车的标致206,该车明年的国产恐怕已经不远。
但是,东风庞大的轿车生产计划却一直为人所诟病。东风旗下最早发展轿车事业的神龙公司,几年来的业绩总是难尽人意。东风雪铁龙的几款车型萨拉·毕加索和赛纳市场口碑不错,却卖绩平平;今年车市低迷,东风标致307逆市上扬,但因产品供应不足,根本无法挽回东风雪铁龙的销售颓势,对PSA在中国的整体销售有着较大的影响。新上市的天籁由于定位于中高档轿车市场,面对宝马和奥迪的夹击,以日产的品牌影响力,其未来仍然是个未知数。而东风本田CR-V、东风跃达起亚远舰等几款新车,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情况亦不容乐观。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4年1--8月,东风汽车排名行业第五,一汽和北汽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三。与一汽61.60万辆的销量相比,
东风仅仅卖出了32.20万辆,相当于一汽的一半。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风汽车的销售增长率只有0.23%,而北汽则达到了63.29%。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福寿对记者说,东风汽车公司之所以落后于竞争对手,问题首先出在轿车的结构调整上。“到现在为止,东风的轿车与卡车的结构比还没有调整过来,与一汽和上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实际上,东风是以卡车起家的,目前东风卡车的销售收入,在全国排第一位,卡车保有量和盈利能力也是全国第一位。到2007年,在卡车领域,我们的产销目标是18万到20万辆。”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内部的。在与国际企业的合作上,我们做的比竞争对手要慢,跟一汽和上汽比,我们都晚了一步。当然这里有我们的客观背景和原因,大家都知道,1996年到1998年,东风公司处于一个非常困难的境地,当时几乎要解决生存问题,所以1999年我们的首要工作是扭亏增盈。”
朱福寿还表示,在轿车发展上,东风要遵循历史规律,走国际化的道路。“2002年到2004年,是东风公司对外合作的一个高峰期。在国际资源整合上,我们一直在寻求合作的机会,几乎与所有的国际汽车厂家进行过沟通,当然这只能是一种双向选择。”
苗圩认为,从未来的市场发展情况来看,商用车将保持相对平稳增长的态势,乘用车将保持相对高速增长的态势。“从我们进入合资企业的这一块来说,我们的轿车和商用车与市场的发展趋势是一个反向的关系,轿车所占的比例很少,商用车所占的比例过大。我们希望通过几年调整,用轿车的快速增长带动整个公司业绩的提升。”
苗圩的想法能否如愿,取决于东风的核心竞争力能不能充分体现出来。毕竟对一个有着35年历史的企业来讲,它已经不再年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