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们已习惯轿车龙争虎斗,孰不知重型汽车市场同样狼烟四起。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商品运输市场,公路总里程居世界第四,加上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等重大项目的拉动,以重卡为载体的物流业正成为经济动脉中重要的力量。
从2000年始,重卡市场连续三年“井喷式”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了60%。据权威部门预测,到201
0年,中国卡车年销量将达到150万台,是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需求量的总和。未来快速、长途、重载将成为公路运输的核心,鉴于我国重卡市场的良好发展,国内外企业摩拳擦掌,要想不被淘汰出局,只有不断创新,这推动了我国重型汽车不断进行技术升级、产业升级,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汽车零配件进步、拓展、崛起的脚步。
未来的公路运输模式将从短距离运输(150公里左右)向长距离( 300~500公里)或超长距离(50
0~3000公里)运输发展,先进物流业的商品永远在路上,因为这可以极大减少库存,降低成本。但是在长途运输中,司机尤其是载重汽车司机经常要连续在里面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因此对驾驶室内的工作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以追逐舒适、美观、环保为发展方向的新式内置式暖风、空调、豪华航空仪表板、车门等以塑料为原料的新内饰应运而生。
但是对于载重汽车来说,影响驾驶室内工作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是由于发动机前置较多,驾驶室离发动机很近,发动机产生的大量热量及震动产生的噪音极易传入驾驶室,引起司机头疼、目眩、困乏、烦躁等疲劳症状。因此利用现代科技和新材料,对发动机及其周围采取隔热、吸音、减震措施,改善卡车驾驶环境,使司机保持长时间精力充沛,提高运行质量,减少意外事故发生,帮助货运业赢得利润,始终是载重汽车内饰行业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要想使发动机的噪音减轻,发动机罩、地垫是很重要的部件。较早工业化的发动机罩、地垫是以橡胶为原料,其缺点是因橡胶制品因加热温度不均匀、压力不稳定而致使工艺参数难控制、易起泡、厚薄不匀、废品率、质量无法保证、价格较贵,而且产品用在处于持续高温的驾驶室发动机上,易老化、变色、变硬,因此隔热、吸音、减震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加工企业需要投入近百万元购置大型压力机和压模机,设备耗电量大,加工成本高。此外,橡胶本身较重,一个橡胶机罩大约15千克,增加了车辆自重,无法适应汽车轻量化的发展要求。
因此使发动机罩和地垫全面升级,让其具有美观的外形、优良的隔热、吸音、减震效果和舒适感,成为厂家一项意义重大又非常艰巨的奋斗目标。中国重汽内饰件厂率先向这个领域进军,他们查阅国内外大量资料,搜集相关信息,研究每个技术细节,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与技术,制定切实可行方案,把生产仪表台的吸塑、发泡填充工艺引入发动机罩、
地垫的制作。他们选用拉伸性能好、带有橘皮纹的PVC革做外罩,内层由原来的泡沫衬垫粘合改为聚醚多元醇组合料、异氰酸酯混合发泡一次成型,使该组织结构呈蜂窝形、海绵状半硬泡,弹性好、填充饱满,与发动机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以PVC为原料的发动机罩质量较轻,以中国重汽的斯太尔王发动机机罩为例,仅约9千克,比橡胶机罩质量减轻
40%,美观舒适、起泡少、有弹性、隔热、吸音、减震,且质量稳定、制作灵活、周期短,可大幅降低成本并实现批量生产,成为中国重汽提高产品档次,增强竞争力的一大亮点,目前该厂每月生产4000台仍然供不应求。
当前重型车市场竞争呈现出由单纯追求市场份额转向忠诚用户拥有率的竞争。这块大蛋糕利润大、市场潜力大、发展空间大,所以,重卡巨头都会顽强争夺,而谁能够使驾驶员一进入驾驶室,关上车门,就能够以一个处处显示高品质与实力的“家”而吸引住他,谁就有可能胜出,而这一切离不开高品质的塑料制品。由此可见,塑料在重型汽车中的应
用范围正在由内装件向外装件、车身和结构件拓展,汽车配件正在与汽车产业同步升级,新材料在汽车行业发展中大有用武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