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CHINATRUCK.ORG V2.0 现在时间是:
 
综合新闻 | 行业研究 | 企业研究 | 数据参考 | 注册经销 | 精品卡车 | 二手卡车 | 用户之声 | 配套产业 | 环卫车辆 | 建筑车辆 | 消防车辆
专用汽车 | 专汽研究 | 专汽链接 | 政策法规 | 公路物流 | 超限运输 | 卡车制造 | 配套企业 | 物流场站 | 卡车论坛 | 会展报道 | 合作反馈
  当前页:综合新闻...每日速递...

中国重汽:把握市场的脉动 推动企业发展


中国卡车网在线新闻组 任意

  在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无论是企业管理层还是普通职工,接受采访时都会自豪地提及这样的事实:今年1至7月,中国重汽产销重型汽车突破6万辆,与2006年全年的产销量相当,成为世界重卡工业前5名,中国重卡第1名。

  几年来,中国重汽技术改造总投资超过50亿元,取得专利达760多项,达到了“两天一项专利”,成为中国汽车行业拥有专利技术最多的企业,进入全国企业专利申报前20强,被评为“全国自主创新十大杰出企业”。

  治疗“消化不良症”

  中国重汽是我国第一个引进国外重型汽车项目的企业,早在1983年就从奥地利引进了斯太尔整车生产技术。不过,在很长的时间里,这个让中国重汽引为自豪的引进项目却有些“消化不良”。

  “当时的技术条件、加工手段都比较落后,对斯太尔技术消化不彻底,生产出来的产品仅仅形似而神不似。”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纯济这样介绍当时的情形。“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又进行了二次消化再创新,就像牛反刍一样对引进技术进行重新消化吸收。二次消化让我们学到很多新东西,消化的过程也成为自主创新的过程。”

  “二次消化”使中国重汽彻底治愈了“消化不良症”:他们生产的整车及零部件,已跨越了原来引进的斯太尔技术,一辆车的数千个零部件,几乎没有一个是引进时的旧模样;先后自主研发出斯太尔王、金王子、豪峻、HOWO等深受用户喜爱的新产品及特种车。

  “这些年来,我们对斯太尔技术,包括各总成————如发动机、车身、车架、车桥技术,在引进的基础上再次消化吸收,并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创新,先后推出的产品都取得了成功。”马纯济说。

  “像做西装一样生产重型汽车”

  创新为什么?中国重汽的回答是:依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紧紧跟随市场的潮流,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有多大的粽叶包多大的粽子。”马纯济用一句家乡话诠释他的“务实创新”思路,“在创新方面,我们一定要了解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处在什么发展阶段,就是有多大‘粽叶’的问题。既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也要考虑自身能力的限制。同时也要看到,新产品的推出也不是越快越好,在老产品成长期推出新品,等于自己跟自己竞争。老产品淘汰太快,新产品被市场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就出现断档,新品的研发和推出关键是要适应用户的需要。”

  2003年在开发一款新车型时,中国重汽集团内部出现了争议:是否应把EBS(电子控制制动系统)作为该车型的基本配置。当时,在国外也属于先进技术的EBS我国尚不能生产,不过这将成为重型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方案评审时,我们认为先进技术应当同市场需求、产品定位相结合。EBS的成本过高,整车匹配又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就决定先不把它作为基本配置,而是作为科研项目继续研究。”中国重汽技术发展中心主任刘伟介绍。

  “技术创新必须着眼于市场需求。举个例子,现在把黑白电视机做得再好,哪怕能看一百年,恐怕也不会有多少人买。为了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要,我们需要像做西装一样来生产重型汽车,按照客户的不同需要量身定做。”中国重汽总裁蔡东这样描述他们的创新理念。

  为了准确把握市场脉搏,了解用户需要,蔡东经常跑市场,和用户、经销商进行直接沟通,以获得最原始的信息。“这种工作真的很累,占用时间多,但很有必要。为什么这种车型卖得好,为什么那种车子卖不动?需要听听用户的切身感受,掌握用户最直接的反映,不能光听自己内部的声音。”蔡东说。

  为了准确把握市场的脉动,中国重汽集团的科研开发人员经常深入到各地的用户当中,在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了解用户需求和竞争对手情况。

  “现在,我们这些科研人员都乐意出去提供技术服务,每到一处都很受欢迎,大家围着你问这问那,把我们当自家人一样。很多用户说中国重汽的车什么样,潮流就是什么样。我们很自豪。”中国重汽技术发展中心的技术员庞贵奇说。

  自主创“芯”掌握主动

  “自主创新,自主是关键。没有自主能力就没有企业的未来发展,有时候‘自主’

  比‘创新’还要难以实现。”马纯济这番话绝对是有感而发,因为无法“自主”,中国重汽曾经吃过大亏:一段时期,国内一家有长期配套关系的企业停供发动机,国外一家企业又终止了发动机合作项目。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这一下就把中国重汽推上了危急关口。

  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重汽发出了响亮的声音:完善产业链,自主研发发动机,把核心竞争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2005年,济南动力有限公司破土动工。短短8个月时间里,中国重汽就推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代表中国10L排量发动机最高技术水平的提升型发动机,完美地自主创“芯”。目前,中国重汽已拥有杭州和济南两大发动机生产基地,实现了自给自足。

  “在中国重汽自己的发动机开始装配整车的初期,一些用户有些担心,但很快就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销量大幅提升。市场表现说明,成本更低、匹配更好的中国重汽发动机完全赢得了用户的青睐。”中国重汽北京销售分公司总经理王德春说。

  解了车“芯”的燃眉之急后,中国重汽集团并没有原地踏步。为了生产性能更加优良的发动机,2005年,他们对发动机故障率最多的17个问题进行技术改进提升,并攻克了油浴式空滤器在10吨以上重卡其进气阻力与过滤率的矛盾难题。2006年,中国重汽又成功研发国内首创的双旋流进气道和油浴式空气过滤器,使除水率达100%,除尘率达87%以上。同年7月,中国重汽集团推出一款自主技术研发的节油Ⅱ号发动机,百公里油耗比国内同类产品降低10%以上。2007年,中国重汽集团成功研发出全新概念发动机,在增强缸体的可靠性、匹配系统提升、WABCO双缸空压机等多方面实现了技术创新……

  正如发动机是重型汽车前进的动力一样,自主创新成为中国重汽集团在竞争中发展壮大的强劲动力。靠着自主创新这台强大的“发动机”,中国重汽集团一定能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责任编辑:Borkey